孩子做作业速度变快了,爸爸会给孩子竖起大拇指。
孩子早上起床没有生闷气了,妈妈会说:我儿子真棒,起床利利索索的。
家长是花了心思的,可是收效甚微。
许多父母困惑不已:明明已经践行"鼓励式教育",为何孩子依然缺乏自信?葫芦里家庭教育的专家老师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鼓励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鼓励。
空洞赞美的三大陷阱
1. 笼统模糊,孩子不知所长
当孩子快速完成作业,父亲竖起大拇指说"真棒",孩子其实并不清楚自己"棒"在何处——是解题方法巧妙?是效率提高?还是字迹工整?没有具体指向的表扬,如同没有靶心的箭,无法触及孩子的内心。
2. 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努力价值
只关注结果的鼓励,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天生的,无法通过努力改变。当遇到困难时,他们更容易放弃,因为害怕失败会证明自己"不棒"。
3. 流于表面,缺乏情感共鸣
机械式的表扬缺乏真诚的情感连接。孩子能够敏锐感知到父母是否真正关注他们的经历和感受。没有共鸣的鼓励,只是冰冷的言语外壳。
葫芦里家庭教育教您怎么有效的鼓励
第一步:描述具体事实,避免空洞评判
不说:"你真是太聪明了!"
改为:"我注意到你今天解数学题时,尝试了三种不同的解法,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称赞!"
描述具体的言行和过程,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从而有意识地重复这些行为。
第二步:关注努力与进步,而非仅仅结果
不说:"考了满分,真是太棒了!"
改为:"这次考试成绩提高了,我看到你最近每天都坚持复习功课,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强调努力的过程,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明白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
第三步:提问引导,鼓励自我反思
不说:"你画得真好!"
改为:"我很喜欢你这幅画用的色彩,你是如何决定选择这些颜色的?"
通过提问,促使孩子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决策理由,增强自我认知和能力感。
第四步:表达真实感受,建立情感连接
不说:"真是个好孩子!"
改为:"今天看到你主动帮助同学解决数学问题,我感到很欣慰,因为你学会了分享知识。"
分享你的真实感受,让孩子理解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培养共情能力和社会意识。
避免过度鼓励:平衡的艺术
鼓励不是越多越好。过度赞美会导致以下问题:
1. 赞美贬值
当一切都"太棒了",孩子会对真正的成就失去判断力,也可能对表扬产生免疫力。
2. 压力增加
孩子可能为了维持"优秀"的形象而害怕尝试有挑战性的事物,避免暴露自己的不足。
3. 外在动机依赖
过度依赖外部认可的孩子,难以发展内在的动力和自我评价标准。
特殊情况下的鼓励策略
当孩子失败时:
不说:"没关系,你已经很好了。"
改为:"这次没达到目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下一步可以如何改进?"
帮助孩子从失败中学习,将挫折转化为成长的机会。
当孩子畏惧挑战时:
不说:"你肯定能行!"
改为:"这个任务确实有难度,但我看到你之前克服过类似挑战。你打算从哪里开始?"
认可任务的难度,同时提醒孩子过去的成功经验,提供具体的起步建议。
构建真正自信的生态系统
真正的自信不是建立在频繁的"你真棒"之上,而是源于:
1. 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让孩子明白,他们的价值不取决于成就和表现,父母的爱始终存在。
2. 自主决策的机会
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并承担后果,培养掌控感和责任感。
3. 适当的挑战
提供略高于当前能力水平的任务,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体验能力成长。
4. 真实的反馈
既有肯定也有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孩子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领域。
结语:从评判到看见
鼓励的本质不是评价,而是看见和描述。当我们不再简单地说"你真棒",而是真正看见孩子的努力、策略和进步,并用具体语言描述出来时,孩子才能从中看见自己——不是通过我们的评判,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能力。
这种基于事实的、具体的、关注过程的鼓励,就像一面清晰的镜子,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构建扎实的、不受外界评价动摇的自信。
从今天起,让我们改变鼓励的方式:少一些笼统的评判,多一些用心的看见和真诚的共鸣。只有这样,鼓励才能真正滋养孩子的心灵,让自信生根发芽。
上一篇:区县教育动态丨铭记历史,强国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