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蓁蓁,一个80后宝妈~
家有12岁儿子,在科学养娃的路上,邀你一路前行……
前几天在小区遛娃,听到两位妈妈争论: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
一个说:“我家娃没有花钱的地方,上学放学都是我们接送,要什么我们给他买就行了。”
另一个反驳说:“那也得给啊,不然孩子过了10岁会偷拿家里的钱!”
这让我想起了堂哥家的大儿子,就是初中偷家里的钱,差点被堂嫂给揍死,却还是屡教不改。
零花钱从来不只是钱的问题,它是孩子与金钱的一次会面,关乎着成长中的多种能力发展。
有研究发现,从小有零花钱和没有零花钱的孩子,在四个方面的差距,会随着时间越来越明显。
有零花钱的孩子,可能一开始会乱买东西,但有过“花光”经历后,他就会明白:钱是有限的。
在一次次“收款-规划-储蓄-花钱”中,孩子在慢慢理解金钱的本质,他需要在欲望和现实之间做好取舍。
这无疑锻炼了孩子的自控能力、规划能力和理财能力。
我是在给Coco读了《10岁开始学投资理财》这本书之后,才开始给他零花钱的,他当即就给分成了三份:5元自由花,10元储蓄,5元用来实现梦想。
后来时间长了,Coco就开始学会省钱,每次想买东西了,他都会问问自己:
“这是我真正需要的吗?”
“如果一个月之后再买,我还会想要吗?”
而我自己就是没有零花钱的孩子,长大后特别节俭,很少给自己买东西,有钱都想要存着。
这是一个极端,另外一些童年没有零花钱的孩子,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月光族。
相信这两个极端,都不是家长愿意看到的。
当孩子第一次拿着钱自己去买好吃的,他的兴奋来源于:这钱是他自己的,他可以做主!
这是一种主人翁意识!
能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让他慢慢开始思考我是谁?我真正需要什么?
他的每一次选择和决定,都在强化自我认知。这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而没有零花钱的孩子,只能被动等待父母做决定。
他们很难发展出清晰的自我边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更容易把自己的事认为都是父母的事,就比如学习!
有零花钱的孩子,能跟伙伴建立平等的分享互动关系。
比如Coco8岁时,就用自己攒了3周的零花钱,给生病的同学买了本漫画书,同学收到后特别感动,两人关系更紧密了。
用自己的钱表达关心,比家长代买更有心意!
而没有零花钱的孩子,在社交中常常会陷入尴尬。
看到同伴放学后都去卖冰棍,他默默绕开了;同学分享的零食,他不敢接,因为自己无法请回去;遇到朋友过生日,只能求着爸妈给对方准备礼物。
这样会影响孩子社交的底气和信心。
有零花钱的孩子知道:爸妈的钱不是理所当然地给我花,而是通过劳动可以获得钱。
从小就建立了:有付出才有回报的金钱观。
自己的零花钱自己管理,花错了要自己承担后果,有零花钱的孩子,很早就开始承担责任。
这次买到了质量差的玩具,下次他就会更谨慎地选择;这个月花光了零花钱,下个月他就会节省一点。
这种试错的成本很低,但教训却很深刻,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大好时机。
而没有零花钱的孩子,就失去了这么好的机会。
给孩子零花钱,就是给他一份长大后面对复杂世界的底气。
建议6岁左右开始,就可以给孩子零花钱了,这些都是学校不教,家长也经常忽略的教育内容,一定要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在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赋予他管理钱的能力,才是明智之举。
欢迎关注+点赞+分享,让更多家长看到噢!
下一篇:海南首家“校园法庭”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