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 通讯员 方书 郭凯琳
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杭州高新区(滨江)举行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主题的教师节座谈会。座谈会上,邀请5位优秀教师代表发言。
这5位老师,分别来自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及九年制一贯学校、公立特殊教育学校。他们中有从教38年的退休教师,有守望乡土20年的幼儿园园长,有在特殊教育战线的教师,有从普通老师到副校长的青年教师,还有从业7年的年轻教师……他们从不同的育人阶段,以不同的教学经历,分享当老师的感受。他们的发言也说出了老师们的心里话。
座谈会现场
●杭州滨兴学校郑惠红——
曾经的“倒数班级”,成绩跃居年级第一
郑惠红老师是杭州江南教育集团滨兴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有着38年班主任工作经验。
1987年,郑老师走上了一所偏僻小山村学校的讲台,整所学校就她一位老师,两间下雨会渗漏的教室。两个年级所有学生的课程都是郑老师一个人教,条件艰苦可想而知。
那时,郑老师就有坚定信念:“一定要做个好老师!”每次有培训学习机会,她放弃休息时间听课,晚上备课;管理遇到困惑,会骑自行车到几里外的完小请教自己的老师;没有教辅资料,就自己琢磨出题刻印……如果说最初的选择是一种梦想,之后和孩子、和时代一起成长的从教之路就是她对这份初心的守护。
郑老师感叹,时代在变,孩子在变,教育的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她分享了一个故事:四年前,她接手了一个“人见人慌”的“烫手山芋班”。如何把班级管好,让孩子们和家长都行动起来是关键,她清楚地意识到,挽救班级不能靠强硬管控,摸清孩子的性格脾气,“走心”才是秘密武器。
于是她放弃暑假休息, 全员入户家访寻找症结。
郑老师发现, 家长并非 “不管”,而是不知“如何管”;学生并非“不想好”,只是缺了正向引导。
面对坦言“工作忙顾不上孩子”的家长,她分享自己陪伴女儿从小学读到博士的经历:“陪伴不在时长,每天十分钟聊聊校园事,就是最好的心理支撑。”一次次“不指责、只共情”的沟通,让一群没信心、没行动的家长从“旁观者”变成了家校共育的 “合伙人” 。
她还做起了学生的 “影子老师” ,清晨陪他们晨跑,和他们分享自己坚持爬山、练瑜伽的故事;课堂上引导孩子专注养成好习惯, 课后陪他们聊兴趣、 谈梦想。
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惊喜也慢慢出现了。上课走神的孩子主动加入晨跑,爱发脾气的同学学会了帮同伴拿水杯,班级里的“负能量”渐渐被“向上力”取代。
郑老师还鼓励积极的家委代表牵头组织亲子读书会、成立“互助学习小组”,还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开展“职业分享会”。家长们在参与中体会到家庭教育的意义,学生们也在多元互动中开阔了视野。
三年耕耘,曾经的“倒数班级”不仅在各类比赛中摘得桂冠,成绩跃居年级第一,看着孩子们在集体温暖中变得开朗自信,郑老师倍感欣慰。
这段经历让她坚信,没有“扶不起”的班级,只要以真心为桥,用智慧引路,就能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今年7月,郑老师退休了,可五年级的孩子还未毕业,最终她决定“退而不休,再坚持一年,把孩子带毕业”,她也把这当作一场幸福的延续。
浙江省杭州滨兴学校郑惠红老师
●滨江区白金海岸幼儿园华萍——
守望乡土二十年,明白唤醒的价值
华萍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滨江人。2005 年从浙幼师毕业,怀揣赤忱成为一名村办园教师。从青涩教师到园长,支撑她的是对孩子纯粹的爱和对专业的执着追求。
初到月亮湾这所新幼儿园,华萍老师接手一个全新的团队,她从顶层设计入手,基于幼儿成长规律和园所资源优势,系统推进文化培育、课程构建和教师成长。五年间,月亮湾幼儿园不仅成功获评“省一级幼儿园”,还将特色课程实践成果凝练成专著正式出版,赢得了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可。
任白金海岸幼儿园园长,华老师开始思考:如何唤醒教师内驱力,让老园焕发时代生机?她选择以行动引领:俯下身,与团队一同扎根教育现场。
从晨间锻炼到教学活动,每一环节都钻进去、研出来。同时构建骨干“孵化”机制:争取高端研修,搭建“以赛促研”阶梯,深夜共磨教案;创立“白金学术节”,让宝贵经验在碰撞中流转传承。
看着团队从犹豫到坚定,从观望到担当,她仿佛看到无数幼教种子在滨江大地上萌芽。团队凝练出“众筹式”成长模式,让青年教师拔节,资深教师生辉。短短三年,这支被点燃的队伍,助力老园完成“一个省一级园、两个省现代化园”的跃升,驶入优质均衡发展快车道。这些蜕变,彰显着滨江幼教人的群体智慧与力量:以专业为火种,并肩点燃热忱,方能汇聚成推动区域幼教发展的磅礴动力。
回望廿载,华萍老师将青春奉献给这片生养的土地,奉献给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
滨江区白金海岸幼儿园华萍老师
●杭州市紫云实验学校葛镔镔——
那个从不愿让人触碰的大孩子,伸出手紧紧地握住老师
葛老师是特殊教育战线教师们的代表——紫云实验学校诞生于2024 年,是集学前、义务教育、职高为一体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葛老师和同事面对的是一群最特殊的孩子,守护的是一份最纯粹的教育理想。
特殊教育的“择差而教”,注定了它的独特与不易。光线、 温度、 声音……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会引起孩子情绪的大爆发。
开学第一天,一个一米七多的孩子因无法适应新环境突然失控,抡起椅子砸向人群,冲上四楼的窗台,他不让任何人靠近,撕心裂肺地痛哭。
他的班主任,一个瘦小的老师,用身体护住其他孩子,只身忍痛走到窗边,轻柔地引导。终于,这个从不愿让人触碰的大孩子慢慢冷静,伸出手紧紧地握住老师。那一刻,守护孩子的不再是一句空洞的“爱”,而是专业、智慧与冷静的温柔。
这一年,在区教育局和区残联的支持下,深入推进“云涌工程”,培养能教书、懂康复、会送教的复合型教师。他们是课堂上的老师,是康复时的“医生”,是送教时的“暖心人”,是巡回指导的“支持者”。他们将课堂延伸至假日, 为每一位极重度儿童送教上门, 把专业服务送至床头。他们走进普通学校, 为 43 所学校 134 名特需学生进行评估,每周提供 122 课时个训康复,积极构建具有“滨江特色”的融合教育生态体系。
特殊教育不仅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更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一场关于生命的共振把家校凝聚成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但这份承诺要落到实处。
紫云的孩子们来自滨江各个地方,“能自主上下学”成了家长最深的牵挂,学校主动牵头,积极对接区教育局、残联及住建部门,经过数月的协调与推进,全国首条可亲子陪伴的智慧专线“云仔专线”正式启用。一条专线,温暖一座城,面对媒体采访,家长们动情地说:这是最有爱的上学路。而这,也是滨江教育创新与温度的生动注释。
所谓“特殊”,不过是万物生长的另一种姿态。自开办起,紫云就致力于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温暖高质量的教育,匹配真正适合孩子的成长路径。
学校创新构建“7+5”课程架构,实施 ABC 三级课程体系,实现从“标准教学”到“个性定制”的转变。低年级侧重康复课程,高年级开设 10 余种扬优课程,更引入咖啡制作、中西面点、数据标注等职业课程。此外,学校大力发展特色社团与特奥项目,让特殊儿童有机会走向更宽广的舞台。首次征战市特奥会, 孩子们就斩获了 27 枚奖牌, 排舞比赛更是跻身全国二等奖。
对于这些特殊孩子,家长最忧心“孩子以后怎么办”。未来,学校将为特殊儿童铺设更完整的成长通道,着力构建“康复—教育—就业—生活”的全生涯支持体系:建设实景化实训基地,让孩子“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努力推进“3+2”中高职一体化,为特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开拓新路径;积极探索嵌入式孤独症融合学校建设,构建更加智能、更贴合个体需要的区域成长生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路可走、有梦可期。
杭州市紫云实验学校葛镔镔老师
●杭州闻涛中学吴敌——
曾经的问题学生递上小纸条:老师,我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是我最好的老师
2017 年,吴敌老师成为一名滨江的人民教师,2024 年成为了一名校级干部。他的发言,分享了从一名普通老师到副校长的成长体会。
刚毕业时,吴老师看上去还像个青涩的高中生,怎么样树立班主任的威严让他犯难。后来他发现,比威严更重要的是仁爱之心。他开始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尚未被叩开的心门”。曾有个让所有老师头疼的学生,打架、逃课、对抗规则是他的日常。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尝试走近他:发现他擅长劳动,就让他担任劳动委员;看到他爱好文学,就想方设法让他展示; 甚至每天用便利贴写一句鼓励的话塞进他的课本。
起初他冷漠以对,直到毕业前那个教师节,他塞给吴老师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是我最好的老师。”那一刻吴老师热泪盈眶——教育不是冰冷的评判,而是用爱点燃希望的过程。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仁爱之心正是教育家精神最温暖的底色。
非师范出身的吴老师,一度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竞赛有些畏惧。记得备战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时,他同时带着初三毕业班:白天处理班级事务,晚上挑灯研读理论知识,周末参加高强度集训, 笔记本上密密麻麻都是案例分析和理论要点。这场“高考”般的历练,最终让他捧回了奖杯,但比荣誉更珍贵的是——他学会了不张扬、不虚浮,专注当下,把握机会。教育者的成长,从来都是在破茧成蝶的阵痛中完成的。
走上行政岗位后,吴老师常思考:如何让个人经验转化为集体能量?成立班主任工作室,针对棘手问题开展“案例会诊”;组织青年班主任沙龙,分享挫折与成功;构建“以赛促培”机制,陪伴备赛到深夜。记得有位年轻班主任处理校园冲突时屡屡受挫,团队带着她一遍遍模拟情景、调整话术,最终她不仅圆满解决问题,更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如今,杭州闻涛中学成为杭州市唯一连续三年获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学校,这背后,是集体智慧的奔涌,更是滨江教育“共生共长”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滨江工作,常让吴老师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滨江教育这片热土,用政策支持为教师搭建平台,用人文关怀为教师滋养初心。专业培训、导师结对、人才公寓,无不诠释着对教育的重视。
杭州闻涛中学吴敌老师
●杭州市丹枫实验小学杨梦倩——
母亲节时女生送上卡片:妈妈,节日快乐
七年前,大学毕业的杨梦倩老师怀揣着满腔热忱加入了朝气蓬勃的滨江教育。这七年也是她在丹枫实验小学这片沃土上不断成长的七年。看着身边的孩子从怯生生的小豆丁长成像模像样的少年,心里欢喜又踏实。
杨老师跟大家分享了和一个孩子的故事:
去年,杨老师接起了一个五年级的转学班。这群孩子来自天南海北,看着他们怯生和茫然的眼睛,她暗下决心:要让这些孩子打心底把这儿当成家。
开学后的日子,她总说慢慢来。课间,就守在教室里和他们聊家常、讲趣事。慢慢地,在陌生里头也有了亲近的熟悉味。
班上的小文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越来越信任杨老师。这孩子从二年级就在寄宿学校生活,也养成了安安静静的性格。日子久了,她总爱往杨老师跟前凑,谈学习、聊闲话,有时就默默站在旁边看杨老师批作业。
寒假后开学,小文递给杨老师一个本子,记录着每天的心情和对她的依恋。杨老师欣喜又心疼,告诉她“这是老师收到过最珍贵的寒假礼物!”
杨老师说,老师心里总有一份牵挂,孩子要掉坑里了,伸手说“我在这儿”;孩子觉得世界冷了,给个热乎乎的拥抱。
小文曾有一段时间情绪不好,那段时间,杨老师手机 24 小时不关机,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她:“你很好,咱就像养花,慢慢浇水施肥,看它发芽开花,你得自己去闻闻花香啊。”
母亲节那天,小文给杨老师递来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妈妈,节日快乐”。后来才知道,小文给杨老师的微信备注是“阴霾中的彩虹”,说跟老师聊天是“悬崖边的救赎”。
当像小文这样的学生,把所有指望都放在杨老师身上,她的胸口像压着块石头,沉甸甸的。但她从没觉得孤单过,因为一转身,就看见好多人站在一块儿。守着孩子往前走——一线老师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扛。
局里和学校领导们,就是最坚实的后盾。教育局领导来学校,立马牵头社区、派出所、团区委、妇联和法治副校长,各部门协同,大家坐一块儿专门为孩子开专题讨论会。区里的心理老师也来了, 一起琢磨该怎么做。 学校约家长沟通,成立关爱小组,建立了每天早晨校门口碰头会制度,从书记到各科老师, 每天都在群里同步孩子的一举一动。 孩子喜欢合唱,局里和学校还立马找老师给她单独辅导……这种从上到下的惦记,就像用爱攒起来的小星星,慢慢凑成了孩子心里的希望,点亮了她的那束光。
“教育就是护着每个孩子往亮处走”,这是杨老师,也是滨江教育最动人的样子。
杭州市丹枫实验小学杨梦倩老师
●新闻延伸——
一代又一代滨江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为战略引领,全力推进“教育硅谷”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教育答卷:连续两年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数保持全省前二,成功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优质均衡成为滨江教育最鲜明的本色,改革创新成为滨江教育最生动的名片,卓越师资成为滨江教育最坚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