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华文化在全球绽放光彩,已然实现成为民族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重大战略指引,不仅没有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的光芒黯淡,反而为其点亮了更具时代意义的灯塔:那就是培育一批既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胸怀家国情怀,又具备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当下社会却悄然响起了一种“英语无用”的论调,有人质疑,在中国日益崛起的今天,英语学习还重要吗?但细细探究,并非因为英语作为沟通桥梁和知识载体的本质功能有所减弱,而是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填鸭式的语法规则灌输、脱离实际交流场景的机械练习,以及强调应试技巧的评价体系,让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而且学生们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在真实的跨文化交流中,却怯于开口、词不达意,甚至产生文化误解。因此,我们需要推动英语教学的理念革新与方法创新,寻找一条更符合文化自信时代要求、更能激发学习者内在动力、更有效提升跨文化素养的新道路。这种创新,不是对西方教学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立足本土实际,融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理念,放眼世界舞台,与时俱进。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技能,又要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使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为英语教学创新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元宇宙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 1992 年尼尔・斯蒂芬金的科幻小说《雪崩》。在这部作品里,时光流转至 30 年后,元宇宙这个概念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受到广泛关注。这个与现实相互独立又平行存在的虚拟世界,人们借助可穿戴设备连接终端,便能踏入其中。这个沉浸式的空间模糊了现实与数字的边界,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尤其是英语教育。学生在元宇宙中同时拥有的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这两种身份相互交织、动态关联,共同推动语言能力的提升。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受限于课堂环境、师资力量和学习者的心理障碍,而元宇宙的虚拟空间则能打破这些限制,创造一个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学习场景。这个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区块链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让学生通过触觉、痛觉、嗅觉及神经信息传输获得多感官体验。这个高度沉浸、实时交互的虚拟空间模糊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边界,为语言学习创造了理想环境。同时,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学生能够深入探索虚拟世界,并在虚实融合的环境互动中获得深度沉浸体验。
对于深陷传统教学桎梏的英语教育而言,元宇宙带来的最大突破之一,便是为学习者创造了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并存、互动、共生的“双身份”学习体验。
学生不再是只能被动地坐在教室里,机械地聆听老师讲授知识。借助精心打造的数字化身,只需轻轻一点,就能瞬间跨越时空的界限,“穿越”到伦敦街头感受英伦风情,站在纽约时报广场感受都市的喧嚣,或是置身于虚拟复刻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领略戏剧的魅力。在这些高度仿真的英语文化场景中,学生们以全新的虚拟形象和身份沉浸其中。他们可以与智能生成的虚拟人物谈笑风生,也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真实学习者实时互动,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语言交流。试想一下,无需昂贵的机票,也不用经历繁琐的签证办理流程,学生们就能置身于虚拟的剑桥大学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英文典籍中探寻知识的宝藏;或是坐在加拿大街头的咖啡馆里,和“本地人”悠闲地聊着天气、分享着生活的点滴。这种深度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语言学习的新大门,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词汇背诵和语法分析,变成了一场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跨文化冒险之旅。在这个过程中,虚拟身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不只是一张进入虚拟世界的“入场券”,更是一个安全可靠的“试验场”和强大有力的赋能工具。
心理学研究明确指出,当人们以虚拟身份进行交流时,那些常常困扰我们的语言焦虑感,比如害怕发音不标准、担心用词不恰当、恐惧冒犯对方文化等,都会明显减轻。就像在现实课堂中那个总是因为羞涩而沉默寡言的学生,一旦进入虚拟世界,就可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位侃侃而谈的“旅行博主”或者风度翩翩的“外交官”,自信满满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各种辩论。这种心理屏障的突破,得益于虚拟身份所带来的安全感。在虚拟世界里,现实身份所附带的种种社会评价压力和自我设限都被暂时搁置一旁,学生像挣脱了枷锁的鸟儿,能够更加自由、开放地进行语言尝试和冒险。而且,虚拟世界中的每一次成功交流、每一次文化碰撞的解决,都会积累成宝贵的自信和经验。这些收获还会通过动态反馈机制,像涓涓细流一样,不断反哺和强化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比如,一个在虚拟“模拟联合国”会议中反复练习发言的学生,当他在现实中面对类似的场合时,会更加流畅自如地表达,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
元宇宙与英语教育的结合更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学习生态。这种虚实交融、身份互动的学习生态,它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是语言技能的掌握者,更是文化对话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能够自信地表达自我,说好中国故事。元宇宙中虚拟化身不是简单的游戏角色,它具有可定制性和文化承载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甚至创造自己的虚拟形象:可以是一位远在英国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漫步在虚拟的牛津城中,与来自各国度的同学探讨问题;也能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国际记者,在数字重建的白金汉宫外进行“街头采访”。这种选择的过程,本身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文化学习之旅,也是一次对自我身份的深度探索。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虚拟形象可不只是视觉上的符号那么简单,它们更是跨文化理解的生动载体,让理解变得具象可感。当学生选择以“英国留学生”的身份在虚拟世界中穿梭时,他们会很自然地融入与之相契合的社交场景和文化语境之中。在虚拟的英式酒吧里,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接触并学会用“cheers”来代替“thanks”,感受那份独特的英式热情;在参与一场虚拟的下午茶聚会时,他们又能亲身体验并掌握“Would you like…?”“Shall we…?”等体现英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英国生活之中。此时,语言不再是课本上那些孤立的词汇和枯燥的语法条目,而是与具体的社会习俗、行为规范、情感表达紧密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种鲜活的文化实践。这种“在做中学”“在情境中理解”的学习方式,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极大地促进了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习得,这正是传统课堂中难以企及的深度。它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是“活”的文化,而非“死”的规则。如此一来,学生们便能培养出更深刻、更灵活的文化理解力。而这,正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中强调的“知己知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
然而,虚拟身份并非孤立存在,它始终与学习者的现实身份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深刻而微妙的辩证统一。现实身份,作为这一切的基石,它涵盖了学习者真实的语言背景(母语影响)、认知水平、个性特征、知识储备以及社会文化归属感。这些因素影响着虚拟身份的塑造方式和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模式。比如,一个母语为中文的学习者,即便在虚拟世界中用英语表达,也难免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中文思维的痕迹;而一个逻辑严密、思辨能力出众的学生,其虚拟身份可能在虚拟辩论场景中展现出更强的论证能力;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会选择一个需要高度外向的角色,比如脱口秀主持人,以此作为突破自我、挑战舒适区的尝试。这种选择本身就体现了现实身份对虚拟身份的塑造力。
反过来,虚拟世界中的经历又不断重塑着现实身份。在虚拟空间中的语言实践、文化冲突的化解、新角色的成功演绎,都会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自信提升、沟通技巧的磨砺和跨文化意识的增强。这就像是一个不断循环、相互促进的动态反馈机制。一个在虚拟国际商务谈判中游刃有余的学生,现实中的沟通策略和语言应变能力也必然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而现实中通过系统学习掌握的语法规则和语篇知识,又能助力其在虚拟社交中避免低级错误,让交流更加得体、有效。这种双身份的互动与转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现实世界中学习者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让他们能更自信、更有效地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当然,拥抱“双身份”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虚拟世界盲目崇拜,或是对现实课堂全盘否定。真正有效的英语教学创新,必须坚持虚实结合、以实为本的原则。虚拟世界虽然精彩,但它无法替代现实世界中师生、生生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联结、即时的非语言反馈——比如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教师面对面的深度引导。如果虚拟体验缺乏了现实根基的支撑和系统性学习的引导,那么它可能会变成只是一场虚无的“数字狂欢”。理想的教学设计,应该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从现实学习(输入与准备)到虚拟实践(沉浸与应用),再到现实反思(提炼与升华)。比如,在传统课堂或线上学习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关于“发出邀请与回应”的功能用语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然后,学生进入精心设计的虚拟英式晚宴场景,运用所学知识,以选定的虚拟身份与“主人”及其他“宾客”进行互动实践;实践结束后,学生再回到现实课堂或线上讨论区,在教师引导下对虚拟场景中的表现进行复盘、反思文化差异的细节、分析语言运用的得失、提炼有效的交际策略。在这个循环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如同掌控风筝线的人,既鼓励虚拟身份在安全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大胆探索,又确保学习的方向不偏离核心目标,引导深度反思将沉浸式体验转化为扎实的能力提升。这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设计师、跨文化对话的引导者、虚实学习体验的整合者。他们需要具备更高的数字素养,掌握相关技术工具的应用,并发展出将语言知识点、文化目标、能力培养有机融入虚拟场景设计的教学智慧。比如,思考如何将“被动语态”的学习目标巧妙融入一个虚拟历史博物馆导览的场景设计中?如何在一次虚拟国际学生论坛活动后,组织有效的现实反思来深化学生对“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文化视角”的理解?这一转型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革新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
当我们展望元宇宙技术支撑下的英语教学前景时,那种“身临其境”的跨文化交际体验无疑是革命性的,远非当前主流的在线课程或简单的数字化练习所能比拟。但在热情拥抱技术可能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冷静的审视。技术的伦理性与社会性挑战不容忽视。过度沉浸于虚拟空间可能导致现实世界中人际情感联结的疏离,我们需要警惕学生沉溺于虚拟社交而忽视现实社交能力的培养。教育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动辄上万元的高端VR设备和稳定的高速网络接入,可能会加剧数字鸿沟,使优质沉浸式学习资源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再者,文化适配性是关键。当前许多虚拟场景由西方技术公司主导构建,其内置的文化符号和互动规则往往基于西方中心视角。如果缺乏本土化的深度设计和对多元文化平衡的考量,很容易导致学习者陷入文化认知的错位。比如,一个身处虚拟英式社交场合的学生,如果因为场景设计者的疏忽而默认使用美式寒暄方式或肢体语言,反而会强化刻板印象甚至造成误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警示是:技术永远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的。无论虚拟体验如何逼真,都无法替代现实课堂中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教师言传身教的人格影响,以及学习者之间基于真实信任的合作与关怀。再炫目的虚拟现实头盔,也无法传递现实世界中一个鼓励眼神的温度或一次真诚夸奖的力量。
作者马冬系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管理与工程博士,齐齐哈尔大学学科英语研究生陈芷茵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