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老师,原来‘快乐’是会发光的!”当屏幕上跳出由学生短句生成的卡通画卷,孩子们的惊叹声压过了窗外的蝉鸣。这,就是北京东路小学李苏老师的“AI语文课”的日常场景。
躬耕小学语文讲台二十余载,李苏见过太多孩子的“表达困境”:心里装着斑斓的世界,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来描绘。他们的灵感如萤火,明亮却零星。直到AI走进课堂,她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让技术做“摆渡人”,载着孩子们渡过从“心里懂”到“笔下有”的河流。
AI是会“画画”的课堂伙伴
作文课上,需要孩子用“快乐”形容草地时,李苏打开了AI——输入关键词,屏幕上立刻跳出鲜活画面:阳光满满地洒在草地上,草间的露珠闪着光,几个孩子追着滚远的足球。就在这一瞬间,“快乐”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词语,它有了颜色、温度,甚至能让人听见笑声。
孩子们忍不住惊呼:“老师,原来‘快乐’是这样的!” 继而,他们会主动为语言“添枝加叶”,努力让下一个画面更精彩。
李苏意识到:AI这支“神奇的画笔”,让每一次表达都成为一次美的启蒙,它无声地告诉孩子:你说的每个词,都拥有创造一个世界的能量。
AI是“故事精灵”,与文本共情
点评作文时,孩子们让书本中的角色“走出来”。学完《蚂蚁和蛋壳》,一只由AI扮演的、活灵活现的“小蚂蚁”会来到孩子们中间,怯生生地说:“你笔下的天空真美,可我第一次飞那么高,吓得心怦怦跳呢!你能在你的故事里,给我一点点勇气吗?”
孩子们的心瞬间被击中,他们不再是机械地修改病句,而是在为一个朋友修补故事,赋予它更真挚的情感。AI这个“故事精灵”,打破了文本与现实的壁垒,让修改的过程充满了共情与使命感。
李苏愈发坚信,科技的真意在于“赋能”而非“替代”。它赋能儿童,让他们的奇思妙想得以安放,让每一次创作都获得即时而真诚的回响。
AI让学习更主动
在李苏的课堂上,AI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让“个性化学习”不再是口号。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有的对童话角色格外着迷,有的总好奇诗句里的历史场景,理解速度和兴趣点各不相同。而AI就像位耐心的“数字学伴”,能接住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
这种及时的回应,让孩子们藏在心里的表达欲有了落点。学习不再是跟着全班节奏走的“集体任务”,慢慢变成了“我想知道更多”的主动探索。
从黑板上的粉笔字,到投影仪里的课件,再到如今能互动的AI伙伴,李苏在语文讲台站了二十年。教学工具换了一茬又一茬,她的初心却从没变过——让孩子觉得说话、写作是件快乐的事。
她始终清楚:课堂再热闹,最该守住的还是孩子眼里的光。“科技能让课堂多些趣味,但最终目的,还是让每个孩子打从心底里爱上咱们的语言。”蒋梦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