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通识教育如何破解师资难题
创始人
2025-11-12 00:49:19
0

①四川省成都英华学校人工智能教育课堂上远程连线科技工作者。

②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北苑小学学生在人工智能辅助下,自主开展整本书阅读。

③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实验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本版图片均为学校供图

近年来,《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等文件陆续出台。截至2025年9月,全国已有超过10个省份出台相关政策,陆续形成上下联动的政策体系。各省市相关政策普遍强调设置专门课时,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进正课”。如上海市明确2024年秋季起在四年级、七年级开设人工智能地方课程,北京市要求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的普及教学。

面对各地各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挑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专职教师严重短缺,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另一方面,现有相关学科教师对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掌握与课堂教学能力有限,教学胜任力亟待提升。以上现实情况,直接制约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有效开展与落地实施。

1 多措并举壮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队伍

当前社会各行业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旺盛,短期内中小学难以吸引大量人工智能专业优秀毕业生任教。因此,通过吸引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教师转入人工智能领域,再逐步吸引其他学科教师,是当前壮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队伍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各地亟须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建立专兼结合的人工智能教师队伍。

首先,各地应结合现有学生规模、学段分布及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课时要求,科学测算人工智能学科师资缺口,明确需求。缺口较大的地区,还需考虑将其纳入教师招聘计划,逐步构建多元化的师资补充机制。

其次,各地要积极吸引优秀在职教师进入人工智能学科开展工作,并培育人工智能骨干教师。通过遴选对人工智能有兴趣、有基础的各学科教师,组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核心团队,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绩效激励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如对人工智能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在晋升时予以优先考虑等。教育管理部门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带头人评选工作,与现有骨干教师评选体系实现有效衔接。对表现卓越的教师,可授予如“人工智能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增强其职业认同与发展动力。

最后,各地应积极支持师范院校设立和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等相关本科专业,系统培养具备人工智能专业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小学输送优质师资。此外,教育管理部门在实施“国优计划”的过程中,可在推免选拔和二次遴选环节加大对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学生的倾斜力度,鼓励其通过高校自主培养或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修读教育硕士学位并完成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论文研究,鼓励其毕业后成为中小学人工智能学科教师。

2 提升教师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能力

目前,各地人工智能教师培训虽已陆续开展,但缺乏对教学设计、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就在职教师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提升,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应牵头制定系统化的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方案。

开展培训时,首先需要明确一个观念:培训应面向全体学科教师,不局限于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少数科目教师群体。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入实际生产生活,与各行各业、各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本身具有很强的跨学科属性,因此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可以通过跨学科课程开展与实施。

全员阶梯式培训要着力帮助全体教师建立人工智能基本素养,包括理解人工智能核心概念、掌握人工智能常用工具与技能、关注人工智能对社会各领域的积极影响、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安全等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从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等维度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全员培训应要求各级教育行政与管理人员参与,形成全系统对人工智能教育重要性的共识。

对人工智能专职或相关学科教师,需开展更具专业性的专项培训。专业性培训要超越单纯的概念和技术工具介绍,重点提升教师对人工智能学科思想方法与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特别是从构建人工智能所需的感知、学习、推理、交互、决策等多项核心能力出发,厘清人工智能课程与STEM教育、编程教育、机器人教育等相关传统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专项培训还需构建多级协同机制,实现区域统筹与校本实践相结合,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和研修,包括人工智能课程设计、课例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切实提升教师课堂实施能力。培训可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常态化开展,注重实效性。

在校级层面,各校要系统规划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资源对接。可优先依托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作为骨干力量,通过每周备课、每月研讨等机制,先行掌握人工智能教育核心内容与教学方法。对新手教师,要引导其从理解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到掌握项目化教学方法,鼓励其在课堂上采用“资源演示+实践操作+教师引导”的渐进式教学模式,逐步提升授课能力。对骨干教师,应聚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与项目设计能力的提升,支持其牵头开展校级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迭代,并承担指导新手教师教学改进与反思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应着力构建多学科教师参与的人工智能教研共同体,推动跨学科教学研讨与课程实践常态化,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校本研修氛围。

3 探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新路径

为系统提升人工智能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研中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一方面,可引入智能诊课系统,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精准识别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中的共性薄弱环节,为教师提供针对性改进建议。同时,可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地方人工智能课程纲要、学段特征及学生认知水平,自动生成适配度高、实用性强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地区与学校,可逐步研发面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智能教学助手与教学智能体,并将其部署于真实课堂中,探索人机协同的教学新范式。如教学助手可承担基础知识讲解、典型应用场景演示等环节,释放教师精力以聚焦高阶教学活动。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一位人类教师+多位人工智能助教”的协同教学模式,实现优秀人类教师同时指导多个班级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这种“用AI教AI”的新模式,既能有效破解师资短缺的现实瓶颈,也可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质量,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新的可行路径。

此外,各省市还可成立由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专家参与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提供持续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各地可依托教育部在各省份遴选的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与本地区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内人工智能教育协同发展;还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人工智能企业,建立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校外研修与实践基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新平台,为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新渠道。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1日 第04版

作者:卢宇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家园携手育新苗 如皋师范学校附... 11月12日下午,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新城幼儿园召开“博爱聚力 家长同行”家长会,家长代表和老师们面...
教育部发文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 北京商报讯(记者 吴其芸)11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
俄外长:美方尚未回应俄方的军控... 当地时间11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接受采访时说,美国尚未对俄方关于在《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中国留学生年贡献10亿人民币 ... “到马来西亚留学的中国生源越来越多,在欧美留学受到地缘政治影响的背景下,马来西亚凭借与中国良好的关系...
AI通识教育如何破解师资难题 ①四川省成都英华学校人工智能教育课堂上远程连线科技工作者。 ②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北苑小学学生在人工...
《海底两万里》第11章复习资料... #教育金秋创作工坊# 《海底两万里》第十一章复习资料 一、章节内容深度解析 本章通过阿龙纳斯教授的视...
航行警告!渤海部分海域进行实弹... 据中国海事局网站消息,大连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11月13日6时至9时,渤海部分海域进行实弹射击,禁止...
又有学生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退学... 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令人惋惜的消息,又有学生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退学了(如图一所示)。这一事件引发了我...
王旗:打造物理实验教学“高配版... - 推介词 - 一颗心 一腔爱 心归处 是学生 以热爱之名 探寻真理的坐标 点亮求知的眼睛 做VR虚...
国考知识大盘点四 重要时间节点 国考一年一次,采用网上报名形式,报考人员需登录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 务员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