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双全才能凑成一个好字",这句话常被不少家长挂在嘴边,但在明眼人看来,所谓的“凑一个好字”不过是重男轻女换了一种说法。
尤其是那些一胎生了女儿的家庭,就仿佛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马不停蹄地开始为第二胎谋划,目标直指男孩。
可这些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却并非所有家庭都愿意承认,尤其是那些背地里人为干预性别,就为了二胎拼男孩的“太子妈”更是如此,直到幼儿园的男女比例公布,才真正扯下了这块遮羞布。
一位幼儿园老师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班级的情况:小四班共有23名学生,其中男生19名,女生仅有4名。这样极端的男女比例颠覆了外界的认知——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男女性别比例理应接近1:1才是正常的结果。
面对一所幼儿园19:4的男女比例,网络上出现了多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部分男孩的家长被网友们调侃为“太子妈”,她们对这种失衡的性别比例并未感到担忧,甚至非常满意。一部分男孩家长甚至觉得男孩子多的环境更有活力。
而那些女孩的家长却难掩担忧——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班级里是否会被忽视、甚至遭受不公平对待,在班级里是否会因为性别比例失衡受到男孩子的欺负?
当幼儿园的男女比例失衡严重时,多数网友的第一反应都是:有很多“太子妈”人为干预了胎儿的性别,当这一观点提出时,评论区就有男孩的家长坐不住了,坚称这只是二胎政策放开后的自然结果。
这样的辩解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有网友回怼:“太子妈们别嘴硬了!”从科学角度看,即使考虑到男婴自然出生率略高的因素,也不可能自然形成5:1的性别比。
这种显著失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全面二孩、三孩政策开放后,不少家庭仍在通过各种方式干预胎儿性别,以实现生男孩的愿望。
更令人意外的的是,这所幼儿园的家长主力,还是80后—90后的二胎,要知道80后、90后家长群体算得上是教育水平普遍较高的一代了。
按理说,这一代人接受过现代教育,有更开放的世界观和性别平等意识,却没有想到,他们依旧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影响,或许这代人只是在理论上认同男女平等,情感上却仍受传统价值观束缚。
除了那些嘴硬、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人为干预“拼儿子”的家长,也有一部分家长选择坦然承认:自己生儿子的压力主要来自老一辈。虽然他们自己不太在意孩子性别,但面对父母辈的期望,加上亲戚朋友的"关心询问",最终还是选择了顺应这种压力。
但为了眼下的压力去人为干预胎儿的性别,最后带来的结果也只会是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压力,班级中极端的性别比例给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这一点相信许多80后、90后家长在拼二胎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到。
性别比例失衡不仅影响班级管理,更会对孩子的性别认知和行为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开始形成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均衡的性别环境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性别观念。
而在男生占绝对多数的环境中,孩子们可能会强化某些刻板印象,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班级通常存在管理难度大、女生边缘化等问题,这样的班级,不仅不利于女同学的成长,也同样不利于男同学的长远发展。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