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跟娃因手机使用发生了一次小小的争吵,情急之下用了讲道理的方式,一言不合就争吵了起来。
结果不仅没有让孩子放下手机,反而激怒了孩子的情绪,玩得时间更久了一点。
后来我冷静下来之后,用了反向呈现的方式,孩子就能自控地玩手机,到约定时间就能放下了。
01
周四下了一天的雨,孩子淋了雨再加上在学校对着空调口吹了几天,就感冒了。
等雨停了之后,我赶紧去给孩子送药,也按孩子要求带去了手机,让他玩一会。
原本我是不太想带手机给孩子的,因为知道这一会大概率就是一拿到手机,就很难放下来。
孩子生病状态,我只想让他吃完药早点睡觉,并不想让他玩手机。
处于对孩子的尊重,也在我监督状态下,带就带吧。
果然,孩子一拿到手机就进入了忘我的状态,玩了一个小时还没放下。
一边有点心疼他明天还要上课,一边有点愤怒他玩的时间超过了我的心理预期,原本觉得他玩半小时就差不多该睡觉了。
这时候刚好孩爸打视频电话,看到孩在刷手机,也有点生气,就埋怨我说不能给孩子办走读,我不听非办,现在好了光剩下玩手机了!然后很生气挂断了电话。
看着孩子刷视频有点停不下来,我就有点窝火,提醒他:
咋还不放下手机呢?我跑这么远来是来给你送药,让你身体赶紧舒服,可不是为了你玩手机快乐,我办走读可不是为了让你玩嗨的。
一听我说这些,孩子也火了,直接跟我杠:
我就是要玩,怎么了?我同学走读都带手机,我平时根本都没手机。
一听孩子这样说,我知道自己该闭嘴了,于是就准备先修复自己的情绪,让各自都平静一下再说。
因为深谙硬碰硬的方式,对青春期孩子根本无效,还会激起防御与抵抗。再争论下去,也不会有一个结果,那就反向呈现,暂停争论,家长先闭嘴。
02
作为一个高三妈妈和家庭教育辅导老师,对理论层面上的东西门清,但在情绪上头和遇到实际的冲突上,还会不自觉情绪化表达。
我是个急脾气,虽然修炼多年,但遇到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节点,也会情绪翻车,情绪激动,进而情绪失控。
一旦情绪失控时,不仅不会问题,反而让矛盾变得炽热化。
觉察了一下我失控的情绪,主要有三点:
首先,我对手机本能的抵触。因为之前孩子在手机使用方面,并没有让我满意,而且孩子承诺说要放下手机,总是有拖延,这让我有点忐忑。
尤其是给孩子办走读之后,他基本处于我监管的盲区,也没有外界的约束,完全是一个人说了算。
所以我很怕他拿到手机后放飞自我,更怕他会一步步磨每天要手机自由。
或者说,我很怕高三最后一年,他会玩手机上瘾,而荒废了学业。
其次,走读是我在孩爸反对的情况下,还坚持办理的。因为孩子在宿舍的情绪和睡眠不太好,时间上我觉得耽误不起,情绪也内耗不起了。
但还是因为手机问题被孩爸变相指责,我一时哑然,就有点埋怨孩子。
最后,孩子拿到手机,确实有点放不下来。晚上刷,早上刷,中午还要刷,让我很没安全感,内心也十分忐忑和质疑自己给孩子办走读和送手机,会不会真会失控。
所以才会情急之下,用讲道理和打骂吵以及愤怒的情绪表达,来试图阻止孩子玩手机上瘾,但这种方式也是破坏关系的最没用方式的表达。
03
吵完之后,我就在觉察,在修复自己的情绪:
孩子沉迷手机时,不要劝,不要管,不要催和评判,采用后退一步,暂且不管,了解孩子的诉求,用反向呈现弹性提醒,才最有效。
于是,我换了反向呈现的方式,跟孩子聊:
你这两天在学校是不是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
孩子说最近数学不知道咋回事,好几次小测成绩都不太理想,英语也有点下降,有点烦,不过化学和物理,生物都比之前变好了,对语文学习兴趣也挺大的。
我继续跟孩子聊:
对手机使用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
孩子表示我当然是希望手机完全自由,但我会用成绩大幅提升作为筹码,在成绩没有很亮眼时,我不会要求你给我手机,但你来看我时,给我玩手机就不要干预,让我按自己的想法玩,不希望被吵和被管。
虽然很想反驳孩子,但我还是说了好,并表示自己对孩子不会再管太多了,除非他主动说需要我管的时候,我再出手。
昨晚从学校回家,他怎么玩手机,我都没再说一句,到了10点钟的时候只是浅浅问了一句:
宝,今晚手机准备玩到几点?你周日有安排学习计划吗?
孩子说手机准备在11点前放下,当然有学习计划。听完孩子的话我就去睡了,迷糊中觉察到孩子把手机放在我房间充电,然后洗澡睡觉。
这也让我感觉到:
对孩子多点信任,少点催促,不要情绪化表达和强硬要求,这种反向策略是很有用的。
只有孩子被感觉到信任和尊重以及自由感时,孩子的自律和自控才能被激活,才能从我要你怎样到我自己要怎样的胜任感与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