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正在清洗孩子的水杯。
杯口倾斜,几颗颜色各异的脏东西滚进水池。她愣了一下,拿着水杯走向孩子,语气急促:“你的水杯是有人动过吗?”
“同学拿我的水杯喝了水。”孩子回答。
自此,母亲的心始终悬着。手机屏幕上不断弹出新闻,“孩子被同学骗喝下强碱水”“学生往饮料瓶里倒入漂白液”……她的焦虑被一条条推送放大。
直到她买了一款指纹水杯。
这款不同于传统的水杯,只有录入指纹的人,才能打开杯盖。
以上场景,出自一条广告,其宣称这款指纹水杯可以预防恶作剧、校园霸凌,精准地击中了家长的软肋。
类似广告最近经常出现在购物平台和社交媒体上
这款新晋“防霸凌神器”真的有用吗? 它能否有效保护孩子的校园生活安全、解决校园霸凌问题,还是宣传大过实用,利用了家长们的焦虑?
01
一款针对焦虑的产品
“没必要赌人性。”在一个讨论要不要给孩子买指纹水杯的帖子下面,这条评论被顶至高位。
2024年3月18日,王逸诗去学校接儿子时,撞见一个男孩用拳头猛捶儿子的头和肩膀。她冲上前制止,找来了班主任。接下来几天,她坚持接送儿子,却发现儿子的水杯、文具盒接连被藏了起来。
后来,她送儿子去学武术,起诉学校,最终让儿子转学,才远离了那场校园霸凌。从那时开始,她总会下意识地关注一切预防霸凌的信息。
今年9月初,王逸诗就给儿子买了一个指纹水杯。
“我们是真的有需求。”王逸诗说。她在电商平台快团团看到了这款产品,广告打着“防投毒”“防恶作剧”的旗号。但打动她的,其实只是一个细节:就算水杯被藏,别人也打不开。“至少,他想做坏事也做不到。”
《九部的检察官》剧照
在这类指纹水杯的产品评价区,不少家长持同样的观点,写道:“图个安心。”也有人直言: “就是怕被加东西。”
家长并非杞人忧天。
女明星马思纯曾在真人秀节目《看我的生活》中透露自己初中时期遭受校园霸凌的经历。她提到,有同学往她的可乐里倒进抹布水、粉笔灰、拖把水。
类似的情节在现实中也不断上演。2023年9月,上海浦东一所中学,两名13岁女生趁体育课溜回教室,在无人注意时往同学的水杯里投毒。
研究数据也在提醒风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组在2020年至2022年,针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 一半以上的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2025年3月28日,江苏师范大学数字化欺凌防治实验室发布的调查显示,在中国东部、中部及直辖市的样本中, 35.1%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欺凌风险。
目前市面上指纹水杯的品牌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富光、晨光、阿尔法蛋等传统品牌,其指纹水杯的价格多是普通水杯的2到3倍,部分型号附加了温度显示、喝水次数记录、蓝牙连接等功能。比如晨光的一款228元的指纹水杯,就有“实时显示水温”的功能。但总体来说,不同价格的产品,功能差异并不大。
另一类是以MIKAPU米咔布为代表的新锐品牌。MIKAPU米咔布专注儿童饮水安全领域,依靠电商投放迅速走红,销量甚至超过传统品牌。
不论哪种品牌,其指纹水杯都采取“儿童友好”的设计策略:杯身印有小黄鸭、小兔子、小熊猫等卡通形象,配色以粉色、天蓝、柠檬黄等为主,强化“给孩子安全感”的消费场景。在商品详情页中, 介绍都重点强调指纹水杯的功能是防投毒、防恶作剧、避免校园暴力等。
02
焦虑并未随购买消散
22岁的余欣最近第一次听说“指纹水杯”,当时,她立马想起初中午休后的一幕。
那天,她回教室准备接水,发现几个男生眼神异样,窃笑着盯着她的水杯。她心里一沉,质问“怎么回事”。追问之下才知道,一个男生向她杯子里灌了异物,还辩称是“表达喜欢”。她恶心到极点,但能做的,却只有当场把杯子扔掉。
如今,知道有这类声称可以预防校园暴力的水杯,余欣反问:“就算有指纹水杯,真想恶心你的人,也能往杯盖上吐口水。”她并不相信科技能改变人性的恶意,但她也承认, 指纹水杯的出现至少说明社会意识在转变——霸凌正在被正视。
钟馨乐是“友乐青春”团队的主理人,该团队长期关注校园欺凌与青春期人际关系,在过去6年,他们走过十余个省市,和超过6000名教师讨论了校园欺凌现象。
钟馨乐认为,指纹水杯等声称有防霸凌功能的产品的出现,确实反映了校园霸凌问题正在受到更多重视,但她同时也提醒,“我们也需要警惕校园欺凌被简化为一种可以通过购买得到快速解决的问题。”
焦虑并未随购买消散。
一条产品高赞评论写道:“指纹太鸡肋,经常打不开。我现在不想给她带去学校了,害怕打不开没水喝,又怕没指纹的被恶作剧。真的焦虑死了。”
“怕产品失灵”的焦虑,似乎进一步加剧了“怕孩子被欺负”的焦虑。
@像素猎手
“家长对于校园霸凌的担心和无力感太强了,想要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事情。”钟馨乐指出。在不少指纹水杯产品的介绍页上,关于孩子在外喝水的担忧比如恶作剧、被人误拿同喝一杯水、蓄意投毒以及因水杯引发的校园暴力新闻,都被写在靠前的醒目位置。
钟馨乐认为,这类产品本质上是在“贩卖焦虑”——将欺凌问题的责任转嫁给个体学生及其家庭,利用家长对于孩子被欺凌的恐惧,推动家长为“保护孩子”买单。
事实上,不少家长也明白这一点。王逸诗说,指纹水杯只是一种“科技创可贴”,解决了表面的问题,但触碰不到更深层的东西。不过,她还是认为,这个水杯价格也就一两百元,“既然开学总要买新水杯,同样是316材质,价格差别不大,它还多了一个指纹解锁功能,为什么不买呢?”
03
校园安全能靠科技产品吗?
近几年,“防霸凌神器”层出不穷。
包含亲情通话、安全定位、活动轨迹、电子围栏、一键求救等功能的智能书包;带有拍摄、录音、定位功能的智能手表……在电商平台上,它们往往与“防霸凌”这样的标签绑定。
与此同时,各地学校也试图为霸凌问题寻找新的“技术解法”。
从表面看,技术似乎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但这些产品在多大程度上能真正帮助孩子?钟馨乐对此打了一个问号。
“这类系统与指纹水杯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它们把保护的责任转移给科技,甚至给学校和家长一种错觉,好像已经尽责了。但一个真正安全的校园,不能只依赖技术。”
当然,技术并非全无用处,例如能提供关键证据,弥补欺凌事件中最常见的举证难题。“监控可以回溯事实,这确实有帮助。但说到底,防霸凌真正面对的,仍是‘人’的问题。”钟馨乐说。
在钟馨乐看来,孩子无法活在真空中。“我们不可能给他一个无菌环境,而是应与他共同学会面对‘细菌’——也就是真实世界中的种种挑战。”
通过技术防范霸凌问题的发生,只是一种应对方式。真正的出路,也许还要回归“人”的工作。
04
改变,需要系统性的努力
王逸诗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个“循环”:沟通,道歉,再犯,再沟通。
她的儿子在小学二、三年级期间,持续遭受同一名同学的欺凌。近半年时间里,她不断联系班主任和对方家长,每次对方都态度诚恳,道歉并保证不再犯。“但往往没过两天,又开始了。”
王逸诗不断和学校、教育局沟通,且态度强硬,学校也启动正式应对措施:那名施暴同学被单独关在德育处14天,独自吃饭,不与班级集体同桌,午休也被隔离。此后长达3个月,学校承诺在空间上进行严格区隔,虽然仍在同一个班,但按班主任的说法,学校安排了19名老师和工作人员全天“盯梢”,随时拍视频存证,一旦发现异常立刻上报。
在这段时间里,情况确实有明显好转。可新学期一到,随着班主任更换,一切又退回原点。
《黑暗荣耀》剧照
王逸诗申请给儿子转班,却被校方拒绝,理由是“其他班级也有类似情况,可能更严重”。最终,她只能为儿子办理转学。
“这正反映出‘事后追责’与‘日常预防’之间的断裂。”聊起这一案例时,钟馨乐指出, “当前‘不能发生霸凌’的高压语境,反而让学校更不愿承认问题。因为直面它太复杂、太耗精力。”她见过一些案例,老师因为害怕被追责,倾向于“隐瞒”霸凌事件,导致其后续演变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真正有效的改变,需要的是系统性的努力和时间的沉淀。
2006年,芬兰教育部委托图尔库大学研发了一套专门用于预防和应对校园霸凌的“KiVa方案”(全称Kiusaamista Vastaan,意为“反对霸凌”)。这是目前国际上少数经过严谨科学验证,并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反霸凌项目之一。
根据KiVa官方报告,自2009年在全国推广以来,芬兰的校园霸凌发生率从17%降至2023年的8%。
《黑镜》剧照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团队曾在2016年对近80所芬兰小学进行调查,其中一半学校实施了KiVa项目。结果显示,被调查的4年级至6年级的学生遭遇的口头、身体和网络霸凌均明显下降,受害学生的抑郁症状减轻,自尊水平提升,整体学业成绩也有所提高。
KiVa项目的核心在于通过专业的教师培训、详细的课程计划,重点来改变旁观者的态度,将其从“默许者”转化为积极的“干预者”。该项目认为,欺凌是一种群体现象,旁观者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KiVa通过情境模拟、电脑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受害者的同理心,并训练他们掌握安全干预的策略。
《13个原因》剧照
除了改变旁观者,明晰的责任体系也至关重要。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依法从严处理学生欺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也明确,以殴打、侮辱、恐吓等方式实施学生欺凌,违反治安管理的,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者采取相应矫治教育等措施。
“我们需要认识到,根除霸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系统性的努力。”也许,不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产品开发者,都需要重新审视校园霸凌中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我们究竟想解决表面问题,还是致力于改善土壤?
(文中王逸诗、余欣、全妈妈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