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珈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字时代的到来,为青年学生构建坚实的“意义感”,不仅关乎个体心理健康与成长动力,更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关键议题。“意义感”是个体明晰生命价值、确立存在目的的核心支撑,对青年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激发成长动能、坚定价值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内卷”时代,筑牢青年学生的“意义感”根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青年一代的必然要求。这不仅能助力青年在时代浪潮中找准方向,更能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目标注入持久力量。
注重实践教育,构筑存在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青年学生感知自我价值、确立人生意义的根本路径。唯有注重实践教育,打破课堂与现实的壁垒,才能引导青年走出迷茫,筑牢存在意义的根基。
高校需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鼓励青年在扎根基层、服务社会中寻找意义。组织“乡村振兴实践团”,推动学生开展田野调查,深化劳动教育,在助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真切感受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开展“社区治理志愿服务”,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社区实际问题,比如组织学生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规划,运用建筑学知识优化空间布局,在实践中体会“被需要”的满足感,打破“内卷”造成的封闭与迷茫。同时,实践教育应创新评价标准,提供个性化选择:支持学术型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攻克难题中探索真理意义;鼓励文艺型学生开展文化创作,用多元形式传播正能量;引导服务型学生投身公益,在关爱他人中传递温暖,让青年在擅长的领域强化自身存在意义。
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强化反思环节。高校应突破将实践简单等同于技能习得或学分获取的狭隘观念,在专业实习中融入伦理讨论,在社会调查中深化国情认知,在志愿服务中培育利他精神,恢复实践的价值完整性。思政教师也要指导学生通过撰写个人心得、调研报告、共同研讨等方式反思实践,提炼经验与收获,将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助力青年学生在实干中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摆脱“内卷”困境,让人生意义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探索趣味事物,丰富精神世界
高校应营造“鼓励探索”的校园文化,打破“唯成绩论”,让“有趣”成为学生成长评价的新维度。可创新性开设手工类、表达类、艺术类等多种多样的通识类兴趣课程,如陶艺制作、即兴戏剧、非遗剪纸等,不设严格考核,注重参与体验。这些课程是学生跳出“内卷”的窗口,能让他们暂离绩点的压力,培养个人兴趣,构筑探索意义。还可搭建“兴趣实践平台”,让爱好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助学生找到同伴,形成积极社交圈,以“趣味”对抗内卷焦虑。当学生在兴趣中获得快乐与满足,就不会将全部价值寄托于“竞争结果”,而是学会享受过程、接纳自我,让精神世界在丰富的体验中逐渐充盈,为“意义感”的培育提供沃土。
思政教育需加强文化育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经典研读、文化活动等推动创新转化,为青年提供精神食粮,助其在浮躁竞争中保持内心宁静;另一方面,要营造富有“意义感”的校园文化生态,抵制校园文化娱乐化、消费化,打造高水平人文讲座、艺术展览等文化品牌项目,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其意义感知能力,让他们能发现生活美好,识别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在探索趣味与文化滋养中丰富精神世界,重塑“意义感”。
重视理想信念,强化价值引领
“意义感”的核心在于对价值方向的确认和坚守,内卷竞争中的意义迷失,很大程度上源于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理想信念的弱化。因此,思政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强化价值引领,帮助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构建价值意义。
重视理想信念,需将其融入思政教育日常。高校可通过榜样宣讲、主题思政课等形式,邀请大国工匠、抗疫英雄等走进校园分享经历,让青年明白人生价值在于“成为有价值的人”,奋斗应源于“心中的信念”。同时,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通过理论阐释、历史比较、现实分析,使青年真正认同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
强化价值引领,要创新方式并引导学生践行。摒弃简单口号宣传,采用案例教学、价值澄清练习等启发式方法,结合学生在专业选择、职业发展中的困惑提供指导,比如针对“是否选择基层就业”展开辩论式教学,引导学生权衡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排序,关注精神成长与社会贡献,建立健康价值评价体系,在“内卷”中保持定力,坚守自我。
当学生在理想信念的引领下,建立起稳定的“自我价值评价体系”,就不会被“内卷”带来的焦虑、迷茫所左右,而是能坚定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行,让人生意义在坚守与践行中愈发清晰。唯有持续强化,才能助力青年学生将人生意义融入国家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条路径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青年学生坚实而多元的“意义感”,方能助其破“内卷”迷雾,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重点项目“‘内卷文化’视域下青年学生意义感缺失的匡正路径研究”〈23FYHZD001〉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