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冉专栏】
被“铅笔”点亮的课堂原创作者|赵冉(女,硕士研究生,山西省晋中市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学科教学,班级心理建设与管理)
在教育心理学的诸多理论中,“捕鸟效应”是极易被忽略却极具实践价值的存在。它源于一则简单的寓言:若想捕获一只鸟,不必直接追逐,只需在地上撒一把它爱吃的谷物,鸟儿便会因对谷物的兴趣主动停留,此时再缓慢靠近,捕获的概率远大于强行追捕。在心理学语境中,这一效应的核心是利用个体的内在兴趣点(“谷物”),引导其主动趋近目标(“捕鸟”),将外部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成长动力,本质上是对“自我决定理论”中自主性需求的满足——当个体感到行为是出于自身兴趣而非外部强迫时,会产生更强的自我效能感与持续动机。
我真正体会到这一效应的力量,是在高二(3)班的物理课上,主角是那个总把“物理是天书”挂在嘴边的男生小远。第一次月考后,小远的物理成绩排在年级倒数,作业要么空白,要么写满潦草的“不会”,科任老师找他谈话,他头也不抬地说:“我从小就没理科脑子,再学也没用。”这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源于他长期在物理学习中经历的挫败——初中时多次尝试解力学题却始终出错,老师的批评与同学的对比,让他形成了“我无法学好物理”的固定认知,大脑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用“放弃”避免再次受伤,这正是归因理论中典型的“稳定型、内部归因”:将失败归结为“智力不足”这种无法改变的内部因素,而非“努力不够”“方法不对”等可变因素。
起初,我试着用传统的“盯梢式”教育:每天放学后留他补物理,亲自盯着他做题,可他要么发呆,要么机械地抄答案,眼神里满是抗拒。一次补课时,他桌角的草稿纸上画满了机械结构,有齿轮咬合的细节,还有简易的小马达设计图——那是他上课时偷偷画的。我突然想起他曾在班会课上说,周末喜欢拆家里的旧收音机,试图装回原样。这不正是“捕鸟效应”里的“谷物”吗?他对机械结构的兴趣,恰好与物理中的“力学”“电学”知识高度关联。
第二天,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拿出物理练习册,而是带了一个拆开的旧闹钟,放在他面前:“听说你喜欢拆东西?能不能帮我看看,这个闹钟的指针为什么不动了?”小远愣了一下,眼神里闪过一丝好奇,手指不自觉地碰了碰齿轮。“可能是齿轮卡住了,也可能是发条松了。”他小声说,然后拿起镊子,小心翼翼地检查起来,动作比解物理题时专注百倍。我趁机问:“你看这个齿轮,它转动的时候,相邻的齿轮会跟着转,这是不是我们上周学的‘相互作用力’?还有这个发条,拧得越紧,指针走得越久,是不是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有关?”
他抬头看了我一眼,没说话,但手里的动作慢了下来,似乎在思考。那天我们没补一道物理题,只修好了那个旧闹钟。临走时,小远主动说:“老师,那个发条的能量转化,是不是和课本里的机械能守恒差不多?”我心中一喜——他已经开始主动将兴趣与知识关联,这正是“捕鸟效应”的关键一步:让个体在兴趣中自发感知知识的价值,而非被动接受“知识有用”的灌输。
接下来的一周,我找了几本关于机械设计的科普书,放在教室的图书角,特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小远,你画的齿轮结构很专业,这本书里有更有趣的机械原理,或许能给你灵感。”我没有强迫他看,只是偶尔在课间和他聊起书里的内容:“你知道吗?汽车的变速箱就是利用不同大小的齿轮,改变速度和扭矩,这和我们学的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关系特别像。”每次聊这些,他都会从最初的沉默,慢慢变成主动提问:“那变速箱里的齿轮,是不是要计算齿距才能咬合?”这时我才会顺势说:“对呀,齿距的计算需要用到数学里的圆周长公式,还有物理里的摩擦力知识,其实你感兴趣的东西,都藏在课本里。”
这种“兴趣引导”的方式,逐渐打破了他的“习得性无助”。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源于“成功体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我开始为他设计“阶梯式任务”:先让他解决与机械相关的简单物理题,比如“计算齿轮转动的线速度”,当他做对时,立刻表扬他:“你看,因为你了解齿轮的结构,所以这道题比别人做得更快,这就是你的优势。”这种“成功体验”让他逐渐相信“我能学好物理”;我还让物理成绩好的同学,在小组讨论时特意请教他“机械原理”,让他在“替代经验”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偶尔他解题出错,我也不再批评,而是说:“这道题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和你拆闹钟时遇到的‘齿轮卡住’问题不一样,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哪里考虑错了。”避免他因失败再次陷入情绪低谷,减少“情绪唤醒”带来的负面影响。
变化在一个月后显现。期中考试前,小远的物理作业开始有了完整的解题步骤,虽然还有错误,但字迹工整了许多。一次物理课上,老师讲“电动机原理”,提到“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小远突然举手:“老师,我拆过旧马达,里面的线圈绕在铁芯上,是不是为了增强磁场?”全班同学都很惊讶,老师笑着点头:“没错,这就是电磁铁的应用,你能联系实际观察,非常好。”那节课后,小远主动找物理老师要了一套练习题,说:“我想试试,能不能用学的知识,画一个简单的马达设计图。”
期中考试,他的物理成绩从年级倒数,提升到了班级中游。拿到成绩单那天,他跑到办公室找我,手里拿着一张画满公式的纸:“老师,我根据课本里的知识,画了一个小马达的电路图,你看对不对?”纸上的电路图虽然简单,但标注了电源电压、线圈电阻,甚至计算了理论转速——这些都是他以前“打死也不学”的知识点。我看着他眼里的光,想起“捕鸟效应”的本质:我们从未“强迫”他学物理,只是用他喜欢的“机械”作为“谷物”,引导他主动走向“物理知识”的目标,而当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自我效能感,外部的教育目标就变成了他的内在需求。
这件事也让我反思传统教育中的“误区”: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用“分数”“批评”“强制补习”这些“直接追捕”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知识”,却忽略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谷物”——有的学生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写作,有的喜欢动手实践。就像小远,如果我一直强迫他刷题,他可能永远觉得物理是“天书”,但当我们从他的兴趣出发,他反而会主动去探索知识。这背后其实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兴趣与需求,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实现”,而不是将个体塑造成统一的“标准件”。
现在的小远,不仅物理成绩稳步提升,还加入了学校的科技社团,和同学一起设计简易机器人。有一次社团活动后,他跟我说:“以前我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现在才发现,学会了知识,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感觉特别好。”我知道,“捕鸟效应”的魔力还在继续——那个曾经对物理充满抗拒的男生,已经在兴趣的引导下,找到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动力,会比任何外部的督促都更持久。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追捕”,而是一场“吸引”。就像用谷物吸引鸟儿停留,我们也需要用学生的兴趣作为“诱饵”,引导他们主动靠近知识、探索世界。当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自我决定理论的三大核心需求),当他们发现“学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热爱,他们就会像小远一样,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或许就是“捕鸟效应”给教育最珍贵的启示: 最好的教育,不是强迫与灌输,而是找到每个学生的“谷物”,然后静静等待他们主动飞向知识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