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大学里的开学典礼成了不少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文科院系的院长致辞,不光在校园内引起共鸣,在网络上也屡屡“出圈”。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相比理工科的专业性表达,文科本就擅长与人交流,擅长讲故事、讲感受,而开学致辞,本身就是一场充满人文意味的仪式。借这个机会,院长们不仅在欢迎新生,更在传递一种价值观,一种对成长的理解。
文科院长们,说的都是“人话”
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张涛甫,他在开学典礼上没绕弯子,直接说:“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甚至看空的专业。”这话说得够坦诚,但他紧接着又肯定了学生的选择,说他们是“奔赴真爱”的人。
张院长强调,那些不被功利看好的“无用之用”,其实才是真正的大用;而能突破专业边界的“无学”状态,才是大学的真正境界。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陈刚,也没有回避未来的不确定性。他说:“未来的新闻与传播学科,一定会面临诸多冲击。”
但他给出的建议很具体:吸收北大的人文传统,掌握社会科学的前沿技能,在吸收和批判中找到平衡,提升能力,创造社会价值。
这些话,不是空洞的大话套话,而是有思考、有情怀,也有对现实的直面。
有共鸣的语言,也有真诚的提醒
除了讲专业和方向,也有院长选择从“人”的角度出发,说一些更个人化的事。
比如北大哲学系主任程乐松,他的讲话风格一直备受欢迎。毕业季的时候,他说:“生活的最大天敌,就是不自觉地陷入虚假的表演——不是做自己,而是在表演别人眼中的自己。”还有那句:“静水流深才是生命的理想形态。”这些句子被很多网友当作座右铭。
到了开学季,程老师又来了。他在欢迎新生时说:“即使没有专注读书,也不要像一个花蝴蝶一样出现在校园活动和社交的每一个场合。”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扎人,但其实是提醒新生,别被表面的热闹冲昏头脑,要学会做选择,学会沉淀。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雷磊则用了一种更轻松的方式。他讲了自己考博士时的糗事:因为太紧张,买了杯奶茶,结果肚子疼,考前半小时蹲在厕所里还在看资料,结果居然押中了一个五十分的大题。这段经历听起来有点搞笑,但其实也很真实——谁说成长不能有点“乌龙”?关键是别放弃,随时准备着。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则把话题引向了更宏大的方向。他谈的是信仰的力量,强调新生要有“真知、真信、真行”的过程。他说,这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经之路,也是清华马院人始终追求的目标。
这些文科院长的讲话,不是单纯的欢迎词,而是一次次用心的对话。他们让人看到,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拿文凭的地方,更是一个人开始思考自己、理解世界的起点。
他们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经历、用观察、用心说出了一些能落到学生身上的话。这种把教育和生活连接起来的能力,正是文科教育的价值所在。
所以这些致辞之所以“出圈”,不是偶然,而是因为它们说出了很多人心里想说却说不清的话。它们有温度、有态度,更有对未来的真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