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对问题学位论文的管理
是高校学风建设、学术诚信养成工作的重要部分。”
近日,武汉大学杨某媛的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在知网下架后上架,引发关注。目前该论文的累计下载量已超过32万次。本刊此前曾发表《武大杨某媛的论文,被发现有大量低级错误》的报道。
杨某媛系武汉大学世界经济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作为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当事人,今年7月,其论文被指存在多处错误。近日,杨某媛对《中国新闻周刊》邮件回复称,关于论文引发的争议,此前其针对网友的批评意见写过一个回复,“可充分解释报道中提出的各类疑问,包括但不限于内容表述、数据处理、实证方法、文献引用等方面的争议点”,称“无需再额外补充说明”,并附上一份未公开的学术说明材料。
该回复的学术效力如何?《中国新闻周刊》咨询多位高校经济学专业教授、讲师、金融领域从业者,其共识是,回复确实解答了部分网友的疑惑,并作出了有效改进,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论文中多项明显错误,例如“《离婚法》”“全国总人口从 1049 年之前的 5.42 亿”等,杨某媛在回复中表示“属笔误”“误删”“确实写错了”等,并作出了相应修改。
杨某媛在回复中,对论文中多个表格出现的“分项值的加和不等于总值”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但多位受访者表示,杨某媛的解释站得住脚的前提是,论文中所提出的“拟面板回归”这一数据处理方法本身成立。西南地区某高校一位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论文虽然写明是参照某前人研究构建的“拟面板数据”,但至少应介绍这一方法为何适合本研究等。
此外,杨某媛的回复仍未对数据处理过程、模型检验等方面作有效改进。“为什么在数据库中选择部分数据进行回归,过程中剔除了哪些异常值等,都要在具体计算前详尽解释。论文所用模型也需要进行一系列检验,才能证实有效。”西南地区某高校一位经济学讲师对《中国新闻周刊》称。
此前,有网友质疑论文抄袭问题,例如论文部分段落与2022年《现代世界警察》期刊发表的论文《印度反家庭暴力的实践与成效》高度相似,杨某媛回复称,这部分内容是对印度家庭暴力法律治理历史及现状的描述,“客观事实的描述表述相似是正常现象”。多位受访者表示,疑似抄袭问题仍有待专业审查。
“作者可以对每项质疑进行一一改进,但仍无法改变以下事实:该论文多处出现笔误等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现象,在任何高校都不会是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就不应该给过。”北京某高校一位经济学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杨某媛在回复中承认了这些错误,这恰恰证明了原本论文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因此,仍待回答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论文是如何通过答辩的?
据该教授了解,经济学领域硕士论文里,出现个别错处可以理解,但包含如此多错误的论文少之又少。多位受访者表示,根据论文答辩的标准流程,答辩组多位老师会在答辩时就指出论文的问题,并作出修改、重大修改后参加二次答辩等决议。具体规定每所高校略有不同。若论文已刊登于知网,则会面临教育部的定期抽检。若抽检到质量不过关的学位论文,论文作者可能面临撤销学位等处罚。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规定学位论文抽检每年一次,硕士论文抽检比例为5%左右。抽检的论文需送3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若有2位以上专家认为“不合格”,将成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2017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团队在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发表的研究显示,教育部抽检的16000余份不合格硕士论文有多项共性,包括格式语言等不规范、引证不规范、文献综述质量低、样本和数据选取科学性不足等。
2021年,教育部的论文抽检工作开始覆盖本科生论文,抽检比例为2%左右。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教育部对问题学位论文的管理呈现出“全面从紧、处罚从严、责任到人”的特点,教育部也要求各学位授予单位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举报。这是高校学风建设、学术诚信养成工作的重要部分。
杨某媛对《中国新闻周刊》称,她希望对其论文“进行公正的学术评价”。至于该回复仅是对网友的回应,还是已作为论文修改材料交于校方,杨某媛未作回应。
记者:周游(nolan.y.zhou@gmail.com)
编辑:杜玮
运营编辑:马晓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