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报考!顶尖大学,倒闭
创始人
2025-09-16 13:06:44
0

日前,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宣布,其研究生项目和部分在线学位项目将逐步停止招生,并计划于2027年6月正式结束办学。

作为公认的“世界三大翻译学院”之一,蒙特雷的口译和笔译专业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在政府机构、国际会议、外交谈判、跨国企业中都有其校友的身影。

即使是行业内的顶尖高校,也难逃关停的命运了吗?

盛名难掩困境

“翻译界哈佛”就此倒下,并非偶然。

据《The Middlebury Campus》2025年4月披露,明德大学预计2025财年赤字总额将达到1410万美元,其中870万美元来自蒙特雷。疫情之后,由于国际生源锐减,蒙特雷原本设定的850人招生目标仅完成一半左右,实际学生规模维持在440人上下,远低于收支平衡点。虽然蒙特雷尝试将培养项目迁移到海外分校等其他单位,或通过新招生项目提高入学率,但终究未能挽回局面。

赤字累积、招生不足的背后,还有着AI冲击传统办学,传统翻译不再受青睐的另一面。

有关数据显示,AI翻译效率提高近9倍,成本平均降低90%,“大模型初译+人工保障”逐渐成为主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报告指出,编辑、翻译工作最易受大模型影响,岗位招聘量下降明显,要求也提高了很多。

由此可见,蒙特雷的谢幕,不仅仅是个别院校的兴衰,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全球翻译教育格局深刻调整的缩影。

专业撤销,学校停招

视线转向国内,作为翻译人才主要培养来源的翻译类、语言类专业,也正面临挑战。

2024年,全国共有1022所高等院校开设的外语本科专业招生,共涉及55个语种。其中,招生院校数量排名前10的为英语、日语、俄语、法语、朝鲜/韩国语、德语、西班牙语、泰语、阿拉伯语和葡萄牙语。2020年以来,95所高校新开设了30个语种的外语本科专业,英语和日语专业新开设数量最多。

然而,外语专业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布局、质量、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问题,导致其就业市场频繁“亮红灯”,进行专业调整成为必然。据教育部数据,2018-2022年间,共有28个外语相关专业被109所高校撤销,其中,26所高校撤销日语专业,21所高校撤销英语专业,10所高校撤销朝鲜语专业,在专业撤销列表上居于前列。

不少高校的翻译、外语专业招生也“叫停”。北京语言大学在2025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停止了俄语笔译、日语口译、德语笔译、朝鲜语笔译、西班牙语笔译等7个翻译专业招生。在近期公布的2026年研究生招生调整中,东南大学拟停招俄语语言文学和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河北大学拟停招英语口译和日语口译。

AI冲击下的“突围”

不过,情况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翻译从业人员规模为680.8万人,行业总需求仍在上升,翻译服务的外延正在由语言服务向内容服务扩展,国际传播、国际市场营销等内容逐渐被纳入翻译企业的业务领域。

这意味着,对高端翻译人才的定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语言技能,翻译教育需要在既有厚实积累之上,推进转型升级。

翻译专博,来了

从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率先自主设置翻译学学科,到2006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到2007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再到2012年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翻译教育地位已不可动摇。

截至2024年,全国共有309所院校设有翻译本科专业(简称BTI),371所院校设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TI),分别有292所、312所有招生计划。

近年来,翻译学科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中,翻译学科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成为文学门类下的专业学位类别之一,标志着翻译专业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

翻译专博的开设也“尘埃落定”。2024年10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共8所高校脱颖而出,被授予首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简称DTI)授权点资格,与本校特色结合,多方向培育高水平翻译人才。

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DTI设置法律外交外事高级翻译、法律文本高级翻译、法律语言服务与管理3个方向,彰显了法大特色的“法律+外语”。翻译学科与俄语学科同源发展的黑龙江大学,DTI的定位则是“多语种+技术驱动+国际传播”,培养要求明确规定,三分之二的实践任务必须是“中译外”,这正是国家最紧缺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作为最早设立的四所外语专业高校之一,四川外国语大学已经形成涵盖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欧和西欧“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非通用语种群,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职业型翻译领军人才打下基础。

“翻译+” “外语+”

翻译专业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与国际传播、对外法律、国际金融外贸、涉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以及区域与国别研究等众多领域结合,让翻译有了为国家服务的广阔天地。

根据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翻译专业获评A+,为了应对国际环境变化、行业需求升级,这些翻译专业本就实力强劲的高校也在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路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今年首次推出两个极具前瞻性的文理交叉复合型双学位项目,“德语+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俄语+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培养外语水平扎实、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熟悉数据科学理论和拥有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老牌外语类特色高校上海外国语大学跳出“舒适区”,通过学科交叉不断开拓新领域。上外将外语学科、管理学科与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结合,立足语言学传统理论与实证研究优势,建设了眼动、脑电、行为、语音等多模态认知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室。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外语+”为核心密码,目前共有19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招生。同时大力资助教师赴海外跨专业进修,打造“小语种+重点专业”的复合型外向型师资。

此外面对AI的来势汹汹,回避并不现实,拥抱技术,让它成为译者的“第二双手”,或许是更优解。

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翻译技术相关内容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建立了“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推出人工智能通识课、微专业和辅修专业,开发了多语种大规模语料库和数据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阿里云发布“AI云帆译”智能平台,将AI技术深度融入口译教学的全流程,助力口译人才培养。

新技术带来的真正变化不是取代翻译,而是减少低层次重复性的翻译,反而需要更多高层次的翻译。翻译教育需向着“双轨并进”迈进,一方面巩固语言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全方位提升技术素养。未来,我们不仅要培养翻译工作者,更要培养懂战略、懂技术、能在国际舞台上用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语言服务专家。这既是挑战,也是使命。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开辟明德文化...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近年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明德文化融入学...
师者·代表⑩|李兴荣:从“办好... 师者·代表 致敬双倍的担当 我国第41个教师节 在青秀区伶俐镇,李兴荣既是深耕乡村教育二十八载的中心...
美国警告日本:不得承认 据日本共同社15日报道,在谈到日本政府是否承认巴勒斯坦国的问题时,日本外相岩屋毅14日说,“并非承认...
联合国报告: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犯... 当地时间2025年9月15日,加沙地带,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携带物品,徒步或乘车沿海岸公路从加沙北部...
武汉中学生体育课学“双截棍” 新学期,武汉美加外校将中华武术——双截棍,正式纳入校本课程,传承国粹,强健学子体魄!(记者张倩倩、通...
原创 金...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中国军队基本没打过大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能够在不打仗的情况下实现崛起,这是非常...
“中国企业500强”出炉,佛山... 9月15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了“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这也是中国企联连续第24次向社会发...
外交部:敦促美日尽快撤走“堤丰... 9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据报道,作为两国联合演习的一部分,美国已在日本...
今天白天和夜里沿淮淮北有强对流... 一、天气实况 昨天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和淮河以南局部地区出现小到中等阵雨或雷雨,局部大雨,最大歙县金川...
第138届广交会首批进境展品顺... 9月16日,经广州海关监管验放,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首批进境展品在广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