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董芳芳
网吧披了阅览室的马甲,混进了国内的高校。
近日,海南师范大学食堂二楼一家“电子阅览室”因配置酷似网吧而引发热议。媒体发布的视频中,学生们埋头打游戏,包间明码标价,甚至售卖槟榔,与传统阅览室的学习氛围可以说是两模两样。校方回应称,该场所为外包租赁,并非校办。
这种现象在国内高校校园不是个例。此前,武汉某高校出现“付费自习室”;西安某高校的“校园影院+剧本杀”店开在了学生生活区内,营业喧闹至凌晨;广州某高校食堂楼上出现了按小时收费、还提供棋牌游戏的“共享茶室”,这些校园内的商业化行为均引发争议。
商业体入驻校园本无可厚非,但当消费场景与教育属性冲突时,边界何在?
高校空间商业化是学校职工、学生的现实需求,大部分人反感的并不是校园商业化,而是那些以“学习”“休闲”“文化”等名义进入校园,但实则是纯纯高利润的娱乐行业。
学生需要休闲娱乐,但高校更需守住育人的初心。当食堂与网吧、棋牌室比邻而居,学习空间被消费主义蚕食,我们不得不提出质疑:高校的“空间属性”究竟交由谁定义?
说到底,高校毕竟不是大街上的商业综合体。唯有厘清商业化与教育生态的界限,才能让高校守住“教育”这一严肃内涵。这也给其他高校做了警醒,在引入多样业态的同时,也应明确规则:是否符合教育的目的?是否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