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核心理念的“学习科学”解读》,讲稿下载中!
创始人
2025-09-18 17:38:59
0

最近一轮新课改,可称得上有史以来

“理论更新速度最快”的教育改革了吧!

在短短的几年内,不仅出现了很多热门词汇

“核心素养”

“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大XX”系列

“跨学科主题学习”

如此种种,

绝对称得上“乱花渐欲迷人眼”!

很多老师觉得无所适从……

但,请大家记住:

任何现象,如果看起来很复杂,

说明它只是某种“表层”的现象

当我们能够向深层追寻

一定能够找到支配这些全部现象的

统一的、内在的”实质“!

(当下流行的“大概念”一词,也有类似的意思)

——正如牛顿运动定律一样

世界上的运动现象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而理解这些复杂、迥异的运动的关键,

是能否找到一个统一的、内在实质

这种摒弃“表层思维”方式

追求“最底层规律”、“本质”的思维方式

显然是更为高明、有效的思维方式

新课改的这些热门词汇的内在实质是什么呢?

从“教”的角度,

恐怕难以清晰揭示

我们只能“教”的底层去寻找答案!

“教”的底层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是“学”!

或者说,是“学习的机制”

同样毫无疑问的是

“学”的最底层

当然是脑的学习机制!

——也就是“学习科学”的研究领域!

以下王珏老师就学习科学的角度

对新课改热词背后的共同本质

以及核心要素进行一些解读

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启发。

其实,这些新课改热词背的后,

指向同一个问题

  • 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极为困难的!

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说法:

“理解”与“记忆”,是很难用简单的方式区分的!

事实上,在现实的教学中

从教材、到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

“以记忆代替理解”现象大量存在!

因此,要想使教学更加有效

从课标、到教材、到教学、到考试

必然就要指向“真正理解”、“深度理解”

——而这,正是新一轮改革课程所指向的核心!

脑的学习机制比较复杂

而且还在不断深入研究中,

王珏老师另辟蹊径

结合当下教学的难点、课改的热点,

只用下面一幅图说清这个问题!

这张图表达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

以及学习的基本原理!

这张图分为几个部分,

王珏老师带着大家一点一点解析。

请先看右上角:

学生为什么看到知识,往往一脸懵?

(即使有时学生似乎能理解知识的“逻辑”,但往往也不知道这个知识说的是什么)

这是因为,知识的实质

是对外部世界(某个切片)的描述、解释、预测、甚至干预

——显然,

学生不可能只通过“知识”本身的描述

自动化地获得对相应“外部世界”的了解!

(除非学生本来就了解,比如家传……)

那怎么办呢?

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答案就非常显明:

  • 那些“学科专家”,是如何从头创造知识的呢?

显然,专家必定

首先对“外部世界”建立感知

——如果连一丁点“感知”都没有,

那就谈不上“描述"、”解释“了!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心灵中的事物无一不是通过感官经验而来

——所谓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先天性盲人不可能/也不需要建立“颜色”和“光”的概念

因此,无论是对于学科专家(大牛),

还是对于学生(小白)

”建立理解“的第一步,

必然是建立与知识相关的”经验/体验“

——如果学生有相关经验,则激活之

——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经验,则需要通过感官建立体验、或经验

把上面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

学生的学习,必须要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即所谓“情境化教学”!

王珏老师为此专门发明了一句口号:

无情境,不教学!

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

对于学生“建立理解”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理解了“理解”的第一个要素——情境

就很容易理解新课标特别强调“生活情境”、“体验”、“真实情境”了吧!

不过,只有情境显然远远不够!

——这最多称之为“经验”,而非“知识”!

经验如何转变为知识

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

哲学家康德对此给出了一个精简的论断:

  • 未经概念化的感觉及经验,无法产生知识

先来看“概念”一词,

它无论是对于知识、对于语言、对于思维

都是基石性的!

对于知识来说,

“概念”是构成知识的最基础单元

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原理

一组相关联的原理,构成理论

因此,不理解“概念”的实质意义,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学科知识!

——即使学生会解题、会熟练解题、会解难题,

也不能视为他“真正理解”!

因此,根据上面两位哲学家所述:

概念是从人的“感官/经验/体验”中,

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过程

最后经“抽象”而来!

显然,如何进行“思维加工”和“抽象”

就是建立“理解”的另外一个关键!

关于“抽象”的第一个问题是:

人类用于“抽象”的基本工具是什么?

——是符号(包括语言文字)

由此可见,

一切语言文字符号,必然是抽象的!

也必然是难以理解的(如果没有经验作为支撑的话)!

第二个问题则更为关键:

人类用来“抽象”的思想方法是什么?

或者说,有哪些?

——思想方法有很多,每个学科也不一样

但有一个最基本的、完全通用的思维方法:

归纳(共同特征)

对此,在哲学领域、认知心理学领域都有着明确的描述:

  • 人脑中的“概念”, 并不对应某个具体事物,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经过抽象、概括后,所形成的语言或符号表达

一旦我们理解了概念的核心是“共同特征”,

大家是不是马上就能理解“大单元”了呢?

——有些知识,其“共同特征”并不明显

(比如对文学、历史的理解)

这就需要增加“案例情境”的数量

以便于学生开展归纳、抽象、概括,

从而把握住“共同特征”

才能掌握概念的“实质含义”!

(当然案例的质量也非常重要,好的案例便于学生开展思维加工。但是很多教材中的案例质量并不高,导致学生抽象比较困难!)

思维加工除了“归纳”这一最基本的方法外

(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分类、比较、综合、概括等)

还有诸如演绎”等基本思维方法

它是用逻辑推演的方式(包括数学),

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性。

此外,每个学科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即当前流行的热词大观念”!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思维”的作用机制,

(首先)是作用于情境、生成知识/概念的

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图来简化表示:

理解了上述“对知识建立真正理解”的机制剖析

相信大家能够认同王珏老师的如下论断:

真正的理解,必然是知识生成过程在学生脑中的某种“复演”。没有这种复演,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

再次回顾、总结一下这幅图的意义:

  • 知识(以“概念”为代表)本身是无法直接被理解的

  • 知识的理解,必须要基于“感知/经验/体验”(可以概括为“情境”)

并开展恰当的“思维加工”,最后通过“抽象”

才能得出知识(概念/原理/理论)!

  • 思维加工的对象,是“感知/经验/体验/情境”

    思维加工过程/方法,或者说“专家思维方式/大观念”,是关键中的关键!

    思维加工结果才是“知识”。

所谓“学科独特思维方式”、“知识创造过程”

对于老师可能还是比较陌生

王珏老师还找到了数学、物理两个学科

讲“真正的大观念”的书来举例说明

(我总觉得,只讲“大观念”重要、而不揭示学科大观念,总觉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安卓系统电话按键变淡了,体验升... 最近你的安卓手机是不是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电话按键突然变得模糊不清,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别急,让我来...
11岁男孩死于家中,检方用技术... 极目新闻记者 柳琛琛11岁男孩李某乙被发现死于家中,公安机关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与其共同生活的家...
盛大国宴背后的算计,美媒:英国... 当地时间9月17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在温莎城堡为到访的特朗普举行了盛大的国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西安一商场用狮子引流引众怒,多...   原标题:西安一商场用狮子引流引众怒,多部门联合调查   近日,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因在公共区...
山大附中小学段第六届帐篷节欢乐... 9月12日,山大附中小学段第六届“星光·童年”帐篷节暨“节日”主题统整课程阶段性展演活动顺利举行。当...
新时代•新基金•新价值——东方... 近日,在北京证监局指导下,聚焦“新时代·新基金·新价值”主题的北京辖区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正式...
四川书途教育正规吗?自考学习提... 相比全日制学习,自考的门槛相对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安排时间,逐科逐步完成;相比昂贵的成人...
康佳非安卓系统下载,下载新体验... 你有没有发现,家里的康佳电视突然变得有点儿不按套路出牌了?别急,别急,让我来给你揭秘康佳非安卓系统下...
怎么把手机改为安卓系统,手机变... 你有没有想过,把你的手机从原来的系统换成安卓系统呢?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别急,让我来给你详细说说...
特朗普专机遭不断接近,空管紧急... 当地时间16日,美国纽约长岛上空,美国廉价航空精神航空一架客机飞行员遭空管员多次严厉警告,原因是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