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轮新课改,可称得上有史以来
“理论更新速度最快”的教育改革了吧!
在短短的几年内,不仅出现了很多热门词汇
从“核心素养”
到“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大XX”系列
到“跨学科主题学习”
如此种种,
绝对称得上“乱花渐欲迷人眼”!
很多老师觉得无所适从……
但,请大家记住:
任何现象,如果看起来很复杂,
说明它只是某种“表层”的现象
当我们能够向深层追寻
一定能够找到支配这些全部现象的
统一的、内在的”实质“!
(当下流行的“大概念”一词,也有类似的意思)
——正如牛顿运动定律一样
世界上的运动现象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而理解这些复杂、迥异的运动的关键,
是能否找到一个统一的、内在实质!
这种摒弃“表层思维”方式
追求“最底层规律”、“本质”的思维方式
显然是更为高明、有效的思维方式
新课改的这些热门词汇的内在实质是什么呢?
从“教”的角度,
恐怕难以清晰揭示
我们只能向“教”的底层去寻找答案!
“教”的底层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是“学”!
或者说,是“学习的机制”
同样毫无疑问的是
“学”的最底层
当然是脑的学习机制!
——也就是“学习科学”的研究领域!
以下王珏老师就从学习科学的角度
对新课改热词背后的共同本质
以及核心要素进行一些解读
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启发。
其实,这些新课改热词背的后,
都指向同一个问题:
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极为困难的!
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说法:
“理解”与“记忆”,是很难用简单的方式区分的!
事实上,在现实的教学中
从教材、到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
“以记忆代替理解”现象大量存在!
因此,要想使教学更加有效
从课标、到教材、到教学、到考试
必然就要指向“真正理解”、“深度理解”
——而这,正是新一轮改革课程所指向的核心!
脑的学习机制比较复杂
而且还在不断深入研究中,
王珏老师另辟蹊径
结合当下教学的难点、课改的热点,
只用下面一幅图说清这个问题!
这张图表达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
以及学习的基本原理!
这张图分为几个部分,
王珏老师带着大家一点一点解析。
请先看右上角:
学生为什么看到知识,往往一脸懵?
(即使有时学生似乎能理解知识的“逻辑”,但往往也不知道这个知识说的是什么)
这是因为,知识的实质
是对外部世界(某个切片)的描述、解释、预测、甚至干预
——显然,
学生不可能只通过“知识”本身的描述
自动化地获得对相应“外部世界”的了解!
(除非学生本来就了解,比如家传……)
那怎么办呢?
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答案就非常显明:
那些“学科专家”,是如何从头创造知识的呢?
显然,专家必定
首先对“外部世界”建立感知!
——如果连一丁点“感知”都没有,
那就谈不上“描述"、”解释“了!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心灵中的事物无一不是通过感官经验而来
——所谓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先天性盲人不可能/也不需要建立“颜色”和“光”的概念
因此,无论是对于学科专家(大牛),
还是对于学生(小白)
”建立理解“的第一步,
必然是建立与知识相关的”经验/体验“
——如果学生有相关经验,则激活之
——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经验,则需要通过感官建立体验、或经验
把上面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
学生的学习,必须要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即所谓“情境化教学”!
王珏老师为此专门发明了一句口号:
无情境,不教学!
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
对于学生“建立理解”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理解了“理解”的第一个要素——情境
就很容易理解新课标特别强调“生活情境”、“体验”、“真实情境”了吧!
不过,只有情境显然远远不够!
——这最多称之为“经验”,而非“知识”!
经验如何转变为知识,
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
哲学家康德对此给出了一个精简的论断:
未经概念化的感觉及经验,无法产生知识
先来看“概念”一词,
它无论是对于知识、对于语言、对于思维
都是基石性的!
对于知识来说,
“概念”是构成知识的最基础单元
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原理
一组相关联的原理,构成理论
因此,不理解“概念”的实质意义,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学科知识!
——即使学生会解题、会熟练解题、会解难题,
也不能视为他“真正理解”!
因此,根据上面两位哲学家所述:
概念是从人的“感官/经验/体验”中,
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过程
最后经“抽象”而来!
显然,如何进行“思维加工”和“抽象”
就是建立“理解”的另外一个关键!
关于“抽象”的第一个问题是:
人类用于“抽象”的基本工具是什么?
——是符号(包括语言文字)!
由此可见,
一切语言文字符号,必然是抽象的!
也必然是难以理解的(如果没有经验作为支撑的话)!
第二个问题则更为关键:
人类用来“抽象”的思想方法是什么?
或者说,有哪些?
——思想方法有很多,每个学科也不一样
但有一个最基本的、完全通用的思维方法:
归纳(共同特征)
对此,在哲学领域、认知心理学领域都有着明确的描述:
人脑中的“概念”, 并不对应某个具体事物,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经过抽象、概括后,所形成的语言或符号表达。
一旦我们理解了概念的核心是“共同特征”,
大家是不是马上就能理解“大单元”了呢?
——有些知识,其“共同特征”并不明显
(比如对文学、历史的理解)
这就需要增加“案例情境”的数量,
以便于学生开展归纳、抽象、概括,
从而把握住“共同特征”
才能掌握概念的“实质含义”!
(当然案例的质量也非常重要,好的案例便于学生开展思维加工。但是很多教材中的案例质量并不高,导致学生抽象比较困难!)
思维加工除了“归纳”这一最基本的方法外
(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分类、比较、综合、概括等)
还有诸如“演绎”等基本思维方法
它是用逻辑推演的方式(包括数学),
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性。
此外,每个学科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即当前流行的热词“大观念”!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思维”的作用机制,
(首先)是作用于情境、生成知识/概念的
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图来简化表示:
理解了上述“对知识建立真正理解”的机制剖析
相信大家能够认同王珏老师的如下论断:
真正的理解,必然是知识生成过程在学生脑中的某种“复演”。没有这种复演,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
再次回顾、总结一下这幅图的意义:
知识(以“概念”为代表)本身是无法直接被理解的
知识的理解,必须要基于“感知/经验/体验”(可以概括为“情境”),
并开展恰当的“思维加工”,最后通过“抽象”
才能得出知识(概念/原理/理论)!
思维加工的对象,是“感知/经验/体验/情境”
思维加工过程/方法,或者说“专家思维方式/大观念”,是关键中的关键!
思维加工结果才是“知识”。
所谓“学科独特思维方式”、“知识创造过程”
对于老师可能还是比较陌生
王珏老师还找到了数学、物理两个学科
讲“真正的大观念”的书来举例说明
(我总觉得,只讲“大观念”重要、而不揭示学科大观念,总觉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