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ABC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梳理了2025年“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排名情况。在该排名中,又对非985、211的纯“双一流”高校进行了单独的统计。在该榜单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跻身全国前十强,在高教大省江苏位列第三。而这样的排名结果当然是源于实力。
南信大的前身为1960年创办的南京气象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气象本科院校,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1978 年即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 “气象人才的摇篮”。这段特殊的历史渊源为学校奠定了在气象领域的深厚积淀,也让“气象黄埔”的美誉实至名归。2004 年学校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继续保持着在气象领域的领先地位,如今已发展成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更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 A 类建设高校。
在学科建设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展现出鲜明的 “高峰引领、集群发展” 特征。大气科学作为学校的王牌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 A+,同时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彰显了其在该领域的顶尖地位。更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5年5月,学校已有10个学科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和工程学4个学科更是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学科在全球 2684 个参评机构中位列第 264 名,标志着其迈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这些学科优势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形成了覆盖理、工、文、管等多个领域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集群。
近年来,学校的工科实力持续增强,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显著,为本科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创新平台。拥有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机构。2024 年,王会军院士团队首次科学构建三维烟雨偏离度指数,清晰揭示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特征,该成果入选 2024 年度中国气候研究 10 大重大进展,彰显了学校在气候研究领域的顶尖实力。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已在加纳、乌干达和埃塞俄比亚共建成了 4 所气候学院,为本科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实践与研究机会。
从“气象黄埔”的历史积淀到“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征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依托在气象领域的传统优势,学校不断拓展学科边界,在环境、计算机、工程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协同发展的学科集群。这种以特色学科为引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模式,结合不断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机制,使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也是综合实力不断飞升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