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
创始人
2025-09-18 19:31:06
0

“AI正在重新定义教育和教师。我们亟须构建与之匹配的教育理念、体系与范式,这既是挑战,更是百年未有之机遇。唯有把握这一历史进程,才能推动教育真正走向现代化。”日前,在民进中央主办的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202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表示,教育的核心目标必须发生深刻的价值转变——从“为生存而教育”转向“为生活而教育”。

自2007年起,民进中央每年在教师节前举办中国教师发展论坛,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形成了教育领域议政活动的品牌。今年的论坛上,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20余位专家学者就“AI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等问题展开了深度讨论。

从“独舞者”到“共舞者”

人工智能正以超越人类认知的速度不断蔓延至社会的各个角落。“原本预测AI需要到2035年才能达到奥数竞赛水平,实际上2024年就已实现。”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珏说,“正如业界所言:AI的一天,相当于人间一年。其迭代速率已超出人类直觉的理解范围。”

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如此迅猛,教师何去何从?这已经是一个老话题。

“我记得20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就曾有人讨论教师会不会消失、学校会不会消失。如今20多年过去了,教师依然在,学校也依然在。”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提出,“现在人工智能兴起,同样的问题再次被提出来。但我相信,再过20年回头看,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答案为什么是否定的?在余胜泉等许多专家看来,无论在何种场景下,教育与教师的“在场”是不可替代的,“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但会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可能会替代那些不愿或不会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

无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深刻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深受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影响,认为知识是确凿且稳固的,可以通过教学被完整传递。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批判这是‘囤积式教育’的模式,其课堂样态便是教师的‘独舞’或‘领舞’。”李永智说,智能时代的教师应成为“编舞者”与“共舞者”——通过设计情境、引导体验、激发创造,帮助学生在与世界互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相长的合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宋萑同样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工作中最容易被智能化替代的恰恰是最容易“教”的部分;而最难培养的素养,如身心和谐、品格发展,反而更需要教师的介入。

“这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重心应从知识传递转向价值引领、情感陪伴与成长引导。AI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工具,但它不应取代教师的主体性。”宋萑说,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情感联结与复杂决策者”。对此,四川省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同样认为,未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情绪价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认为,人工智能素养是未来教师的发展之本。“人工智能素养是智能社会的必备素养,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就必须率先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养,实现从数字素养与技能到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

“掌握技术,才能避免被技术主导”

人工智能虽好,却不可滥用。

“在人工智能时代必须警惕技术应用的副作用。研究表明,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某些认知能力不可逆的退化。教师若长期依赖AI完成教案设计、学情判断等核心工作,其专业能力可能空心化。”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认知与技术研究所主任徐晓东提醒教师,千万不可被技术所“奴役”。

正如李永智在分享中所说,“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如果教育走在技术前面,那么社会就会繁荣、和谐;但是如果技术走到教育的前面,教育滞后于技术,社会就会出现阵痛”。

在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人工智能教育学部部长刘三女牙看来,AI时代,教师身处复杂的技术情境,面临“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的“三重困惑”。

“这三重困惑实质上指向‘知识论困惑’‘方法论困惑’‘价值论困惑’,它会导致教师面临专业性意义缺失和目的性意义缺失;教师的主体性在AI的规训下不断被消解,在决定‘怎么教’时逐渐失去话语权;基于AI的教学评价还会引发过度工具理性的风险。”刘三女牙说。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北京大学长聘教授王添淼开展的一项针对小学教师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普及度较高,但整体仍处于以辅助性和探索性为主的初级阶段。

“如果教师自己都习惯‘拿来即用’,那么他们很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质疑、去反思,因为这种能力本身已经在他们身上逐渐退化。”一名校长在调研访谈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AI为教育带来了许多可能性:精准学习、负担减轻、个性化支持……教育界甚至出现‘AI负责教书,教师负责育人’的讨论。但我认为,现实远比这种二元论复杂。”宋萑表示,只有真正掌握技术,才能避免被技术主导。

同时,宋萑还指出了当前教育领域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乱象:教师用AI布置作业,学生用AI完成作业,最后教师又用AI批改作业。整个流程中完全看不到“人”的参与。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警惕并避免陷入这种‘去人化’的困境。”宋萑说。

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好教师”

未来的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那么如何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合格教师?

“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时代,教师要‘练’什么?一是‘练精神’。我们不仅要思考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更要思考如何为人工智能赋‘魂’——这个‘魂’就是教育家精神。二要‘练技能’。在知识随处可得的今天,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知识的选择与创生,以及专业的教学技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说,人工智能时代的好教师应具备“六课”技能:备课、上课、评课、观课、说课、写课。

李政涛还以上海和成都的实践举例提出,上海市教委为每位教师配备了三个数字化助手——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作业辅导助手;成都七中则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提供教学、科研及个人管理助手。这些做法旨在让高端技术“低成本、接地气、日常化”,真正融入教师工作全流程。

在熊璋看来,人工智能门槛并不高,各学科教师皆可积极应用,应突出应用导向,“鼓励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将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对此,王珏同样认为,“纯粹的知识灌输或解题训练已不足以应对AI时代的挑战。真正关键的是‘实践智慧’——在真实、复杂、开放的情境中作出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未来应强化人工智能对教师教学实践全流程的实际赋能,提升应用价值感。一是研发与教师日常工作高度匹配的人工智能辅助工具,覆盖备课、课堂管理、学生评价、专业成长等环节,使教师在真实工作中切实感受到便捷高效;二是优化用户体验,降低操作难度,确保教师快速掌握并灵活应用。”王添淼在建议中提出。

刘三女牙则提出了人工智能为教师赋能的三条路径,“在知识路径上,AI可以帮助教师重组和生成教学内容,实现跨学科知识融合与价值引导,让‘教什么’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在方法路径上,AI作为‘数字教学伙伴’,可以辅助教师优化教学决策、设计弹性方案,重塑‘怎么教’的方式。在价值路径上,AI构建‘数智评价范式’,通过多模态数据深度解码教学行为,提供精准、循证的评价反馈,使教师清晰把握‘教得如何’,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在民进中央副主席何志敏看来,当下还需要建立人工智能资源建设长效机制和资源使用激励机制,为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提供资源保障;积极推动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根据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工作形态转变,对教师岗位专业要求、考核标准等作出调整。

“还要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的支持力度,使其获得更优质的智能教育教学工具和资源的支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何志敏说。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13版

作者:本报记者 黄 浩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2026湘南学院专升本招生简章 2026年湘南学院专升本招生简章 一、根据教育部考试文件,学校通知如下。我校不进行辅导班。 二、报考...
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 亲爱的小孩,从现在起,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 “懂事”和“乖” 是家长、...
安卓系统如何打开GPS追踪,安... 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你的手机就像是个贴心的侦探,默默地在背后追踪你的行踪呢?没错,说的就是那个神奇的...
荣耀7安卓系统怎么升级,荣耀7... 亲爱的荣耀7用户们,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对手机系统升级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呢?想象你的手机就像一辆老式赛车...
星火路小学:师徒结对赓续薪火 ... 大象新闻记者 龚丰硕 通讯员 张舒越 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
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两部门提出... 记者获悉,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
人类拍摄到的第一个黑洞,有了“... 【文/观察者网 陈思佳】当地时间9月16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发布了M87星系中心超大...
中国(贵阳)—东盟汽车及汽摩配... 9月17日,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当天,由贵阳市商务局主办的中国(贵阳)—东盟汽车及汽摩配件...
【我的育人故事】余官方:三十九...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背后,都藏着教师们默默付出的身影。他们以爱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