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共20 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蓝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 huàn 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 cí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 分)
huàn( ) 想 着. ( ) 落 cí( )善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它的正确写法是___ 。(2 分)
【答案】(1) 幻 zhuó 慈 (2) 摇蓝 摇篮
【解析】(1)考查字音、字形。
幻想(huàn xiǎng):以个人或社会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着落(zhuó luò):下落;来源。慈善(cí shàn):指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
(2)考查字形。
摇蓝——摇篮。“篮”是名词,篮子。“蓝”是形容词,颜色。
2.(5 分)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艺术境界相近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桥流水人家 秋风萧瑟
一年之计在于春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考查默写句子的能力。第(4)题是理解性默写,根据“愿逐月华流照君”可确定所填的诗句。注意“萧瑟”“夜郎”的正确写法。
3.(10 分)复兴学校开展“预防校园欺凌”主题教育,请你参与。活动现场,李老师书写了上边这则宣传标语。请对标语所使用的字体作简要赏析。(3 分)
(2)下面是校报记者撰写的活动报道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完成题目。(5 分)
【甲】为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学校邀请辖区派出所王警官来校开展主题为《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的法治宣讲活动。活动中,王警官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真实案例,以专业且_A_的语言,_B_地向学生们讲解了校园欺凌的概念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并就如何预防欺凌、应对欺凌等问题给出了具体建议。【乙】通过此次法治讲座,使同学们深刻了解了校园欺凌的危害。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更是纷纷表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和抵制校园欺凌的能力。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请你在语段的 A 处和 B 处各填入一个恰当的四字词语,使前后文语意连贯。
(3)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进行的一段对话,请根据语境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2 分)
小语:①______
小文:我没有遭受过校园欺凌,但我偶然发现过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
小语:那你当时是怎么做的呢?
小文:②______
【答案】(1)标语采用行书书写,笔画连贯自如,线条流畅,字形洒脱飘逸。
(2)①把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②删除“通过”(或删除“使”)。
③示例:A.通俗易懂
B.深入浅出
【解析】(1)考查书法字体赏析。
审读图片可知,该字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笔画牵连,流畅自如,为行书。据此简要赏析作答即可。
(2)①考查标点运用。“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为活动主题,并不是书籍名称,应把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②考查病句辨析。该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缺失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
第一段对话:小语提出了一个关于校园欺凌的问题,但没有明确说明具体的问题是什么。但从小文的回答“我没有遭受过校园欺凌,但我偶然发现过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小语可能在询问关于校园欺凌的经历或者观察。据此可补写为:小文,你遭受过校园欺凌或看到过类似事件吗?
第二段对话:小语询问小文在面对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时是如何做的。此处可围绕“制止”“报告给老师”等作答。
示例: 我当时尽量保持冷静,然后迅速报告给了老师。
二、阅读(共50 分)
(一)名著阅读
4.(5 分)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请结合《朝花夕拾》或《西游记》相关情节,说说你从作品中读出了作家或人物怎样的信仰。
【答案】示例:作者吴承恩通过《西游记》这部名著传达了对于真理、正义和善行的坚定信仰。整个故事以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为主线,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功取得真经,回归大唐。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精心设计了各种情节和角色,以赞美孙悟空等人物的智慧和勇气。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不仅令人赞叹,更体现了作者对于正义和善行的坚守。
【解析】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探讨的是“信仰”,并且这一信仰与“人民、民族、国家”的关系密切相关。确定分析的对象是《朝花夕拾》或《西游记》中的作者和主要人物 形象。然后,将从《朝花夕拾》或《西游记》中提炼出的信仰与“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一主题相联系,分析它们之间的共通点和契合之处。
最后,概括从《朝花拾》或《西游记》中读出的作者或主要人物形象的信仰特征,并指出这些信仰对于整部作品的意和价值示例一:《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信仰主要体现在对于正义和自由的追求上。孙悟空天生具有在面对各种妖魔鬼怪的阻挠时,孙悟空总是毫不畏惧,勇敢地与之战斗,用他的智慧和力量捍义。同时,孙悟空也追求自由,他不愿受到任何束缚和限制,敢于挑战权威和规则。他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个人的信仰和追求,也体现了整个民族对于正义和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示例二:在《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从作者鲁迅对童年记忆的描写中窥见他对自由和天性解放的追求。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二)诗歌鉴赏(共 5 分)
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3 分)这首诗首联交代了人物前行的情景:__________,字里行间流露出羁旅之情,与尾联的“_____”“______”两个词语遥相照应。
6.(2 分)中国明清时期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此诗的“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请结合诗歌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风正一帆悬”这一句展示了怎样的小景,又体现出怎样的大景。
【答案】5. 示例:诗人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与尾联的“乡书” “归雁”照应。
6.示例:小景:江上和风吹拂,一叶小舟端直地高悬白帆沿江前行。大景:诗句写的是一只帆船,也从侧面表现出江水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6.考查诗句鉴赏。
本句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春潮涌动,江水烟波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场景,表现了“潮平两岸阔”这一大场景,写出了开阔的平野和大江,突出意境的开阔。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示例:①上句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②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潮平两岸阔”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三)文言文阅读(共 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②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岂善学者所应有邪?”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③。”
【注释】①志:同“识”,记住。②还:同“旋”,转身。③炯戒:告诫。
7.(2 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王生不说._____________
②王生益愠._____________
8.(3 分)翻译文中画线句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9.(3 分)面对李生的两次劝导,王生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起先是“愠”,然后是“_______”(用文中的一个字),他明白了“善学之道”在于_____________,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_________。
【答案】7. 同“悦”,愉悦 生气
8.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优点去学习。
【解析】7.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翻译能力。
①句意:王生因此而不高兴。说:同“悦”,愉悦。
②句意:王生更恼火。愠:生气。
8.考查译句。重点词语:夫,发语词,不译。善,善于。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择,选择。而,表顺承。
9.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王生惊觉,谢曰”可知,面对李生第二次劝导,王生愧疚,道歉,故可用文中的“谢”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