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初中阶段的知识点比较简单,题型也相对有限,想提高成绩,只需要把该背的知识点背了,刷足够多的题,哪怕是不聪明的学生,成绩也不会太差。
而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了,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刷再多题也没用,很多家长都发现:孩子初中成绩不错,到了高一就开始一落千丈,这其实不是到了高一才出现的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学习的方式就错了。
网上的这位家长就是最好的例子,她晒出了自己女儿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成绩变化:初中时常考116分的数学"学霸",进入高中后第一次考试却只拿到了46分。
如此巨大的落差让这位家长感到困惑和焦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而评论区不少过来人仅凭这一科的成绩变化就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初中补了3年课,高一就露馅了”。
而家长接下来的话也坐实了网友的猜想,她直言:女儿在整个初中阶段都参加了各种数学补习班,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补课老师针对性强,会把各种题型和解题技巧反复训练,让女儿在考试中能得心应手。看到女儿每次都能拿高分,家长十分欣慰,认为补课的投入是值得的,还经常向亲友分享女儿的"学霸"成绩。
然而进入高中后,情况急转直下。高中数学不再是简单的计算和固定题型,而是需要更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面对灵活多变的题目,女儿完全不知所措,甚至连基本概念都理解不透彻。
第一次考试只得了46分,这个分数甚至不及班级平均水平。女儿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情绪低落,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学习理科。
得知了前因后果,评论区的一些家长才敢于倾囊相授,实际上这种种"补课陷阱"在基础教育中非常普遍,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通过大量补课获得了表面上的好成绩,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们习惯了依赖老师的"填鸭式"教学和标准答案,一旦遇到需要灵活运用知识的情况,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就以多数家长最关注的数学学科来举例,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有本质区别。
初中数学更多是直接应用公式和固定解法,通过反复练习就能掌握;而高中数学则需要学生理解数学原理,能够分析问题、构建模型,甚至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学习方式仅仅停留在"题海战术"和"套路记忆"的层面,到了高中阶段必然会遇到瓶颈,即便小学、初中成绩一向优秀,到了高中阶段,过度补课也早已让孩子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的好奇心。
很多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送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在他们看来,这是为孩子的未来投资,是帮助孩子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必要手段。可他们却忽略了——过度补课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削弱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过度补课的危害其实有很多,比如:孩子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求知的机会;补习班为了追求短期效果,采用"题海战术"和"技巧传授",让孩子形成对标准答案和解题模板的依赖,而非真正理解知识体系;密集的补课安排让孩子没有时间消化吸收所学内容,导致知识结构松散,缺乏系统性。
但这并不代表着补课毫无意义,真正危害孩子的是那类填鸭式的补课方式,相比之下,会帮助孩子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正确、良好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补课,才是真正能查缺补漏、受益终身的课外学习。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