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周末去闺蜜家做客,正赶上她5岁的儿子乐乐在拼乐高。小家伙踮着脚从柜子上拿零件,突然“哎呀”一声,积木撒了一地。
我赶紧起身想帮忙,闺蜜却拉住我,轻声对乐乐说:“妈妈要陪阿姨,乐乐能帮妈妈收拾一下吗?”没想到小家伙立刻蹲下来,一边捡一边说:“妈妈别担心,我可以收拾”。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妈妈的“示弱”,不是软弱,而是藏起锋芒的智慧。
1、示弱是“退一步”的信任,让孩子学会主动担当
小敏曾是个“超人妈妈”。女儿朵朵的书包永远是她整理,作业本永远是她检查,甚至连水杯都要提前倒好温水。直到有一天,朵朵在学校运动会摔破了膝盖,哭着给小敏打电话:“妈妈,你怎么没给我带创可贴?”小敏这才惊觉:自己把孩子保护得太好,反而让她失去了照顾自己的能力。
后来小敏开始“示弱”。早上故意说:“妈妈今天起晚了,朵朵能自己整理书包吗?”女儿犹豫着答应了,虽然漏带了橡皮,但小敏没提醒。晚上朵朵沮丧地说:“今天因为没橡皮被同学笑了。”小敏抱抱她:“妈妈相信你明天会做得更好。”果然,第二天朵朵不仅自己检查了书包,还多带了两块橡皮分给同学。现在,8岁的朵朵已经能独立安排周末作业,还会提醒小敏:“妈妈,你该吃降压药了。”
心理学中的“责任迁移效应”指出:当父母适当示弱,将责任归还给孩子时,孩子会因被信任而产生责任感。就像小敏说的:“以前我觉得示弱是偷懒,现在才懂,这是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当妈妈不再大包大揽,孩子反而会主动伸出小手,说:“妈妈,我来帮你。”
2、示弱是“软一点”的沟通,让亲子关系更亲密
林姐的儿子小宇曾是小区有名的“小霸王”。抢玩具、推小朋友、发脾气是家常便饭。林姐试过讲道理、罚站,甚至动手打屁股,可小宇反而更叛逆。直到有次她带小宇去超市,结账时故意说:“妈妈拎不动购物袋了,小宇能帮妈妈拿吗?”小宇愣了一下,接过袋子昂着头说:“妈妈这么瘦,当然要小宇保护!”那天回家路上,小宇主动把零食分给妈妈吃,还问:“妈妈累不累?我给你捶捶背。”
林姐受到启发,开始用“示弱”代替命令。小宇不肯吃饭,她就说:“妈妈做的菜是不是不好吃?小宇教妈妈怎么炒好不好?”;小宇不愿刷牙,她就说:“妈妈小时候也怕牙膏辣,后来发现闭上眼睛刷就不怕了,小宇要不要试试?”渐渐地,小宇从“对着干”变成了“小暖男”。现在他常对林姐说:“妈妈别怕,有我在。”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孩子不是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焰。”妈妈的示弱,就像一根火柴,能点燃孩子内心的温柔。
当孩子感受到“被需要”,自然会愿意靠近你、保护你,而不是对抗你。
3、示弱是“慢半拍”的等待,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
李姐的女儿糖糖学骑自行车时,李姐一改往日的“急性子”。她没有扶着后座追着跑,而是站在三米外拍手:“糖糖自己骑过来,妈妈在这里等你!”糖糖刚蹬两步就摔了,哭着看李姐。李姐蹲下来,却没伸手拉:“妈妈小时候学车也摔过,膝盖现在还留着疤呢。你要不要看看妈妈的伤疤?”糖糖抹着眼泪凑过去,突然破涕为笑:“妈妈摔得比我还惨!”李姐趁机说:“那我们要不要再试一次?说不定这次能骑得更远!”
那天下午,糖糖摔了七次,但每次都能自己爬起来继续骑。当她终于摇摇晃晃骑到李姐身边时,李姐没急着夸“真棒”,而是说:“你看,摔了七次就能骑这么远,明天是不是能绕小区一圈了?”现在糖糖8岁,已经能独立坐公交车去兴趣班。她常骄傲地说:“我妈妈可‘笨’了,连手机游戏都不会,都是我教她的!”
李姐的“示弱哲学”很简单:“孩子学走路时,我们不会因为怕他摔就抱着不放;同理,成长中的试错,也需要妈妈‘慢半拍’的等待。”当妈妈收起“我懂”“我会”的优越感,孩子反而能在探索中,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
写在最后
聪明的妈妈,都懂得“示弱”的艺术。她们不会在孩子面前扮演无所不能的超人,而是适时退后一步,说:“妈妈需要你。”;不会用命令的语气要求孩子,而是用柔软的方式说:“我们一起试试?”;不会替孩子扫清所有障碍,而是蹲下来告诉他:“摔倒了没关系,妈妈陪你爬起来。”
就像闺蜜家那个拼乐高的小男孩乐乐,现在每次完成作品,都会仰着小脸问:“妈妈,我厉害吗?”闺蜜总是笑着说:“不是乐乐厉害,是妈妈有乐乐这么棒的小帮手,才特别幸福。”
你看,妈妈的示弱,最终都会变成孩子成长的勋章——而那枚勋章上,刻着两个闪闪发光的字:懂事。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