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印象里,211 医科大学向来是高考志愿里的 “香饽饽”,分数没个五六百根本不敢碰。
可今年广西高考录取季,却出了个让人跌破眼镜的事:天津医科大学 —— 全国唯一的 211 纯医科大学,居然 4 次征集志愿都没招满,最后一次连 “没上本科线也能报” 的无分数限制补录,照样没人填。
这所放在全国都抢手的名校,为啥在广西栽了跟头?
说到底,问题就出在那道 “文不文、理不理” 的选科门槛上,不少人吐槽:“这哪是招生,简直像在设‘萝卜坑’,谁会选历史 + 化学啊?”
一、4 次征集都凉了!211 医科大学的护理学,成了 “无人问津的香饽饽”
天津医科大学今年在广西的招生,一开始就透着不对劲。
本科批第一次征集志愿时,物理组的康复治疗和历史组的护理学就没录满。按常理,211 院校的补录名额向来要 “靠抢”,可没想到,物理组的康复治疗很快补录成功,历史组的护理学却像被遗忘了 —— 第二次、第三次征集,它次次都在名单上,直到广西本科批最后一次补录(第四次征集),放低到 “不设分数限制,没上本科线也能报”,这个专业依旧无人问津,最终没能完成招生计划。
要知道,这可不是什么 “垃圾专业”。
天津医科大学的护理学专业,依托 211 的医学资源,在业内认可度极高,毕业生进三甲医院的概率比普通院校高一大截,就算去基层医疗机构,211 的学历也是 “敲门砖”。
放在其他省份,这样的专业就算不挤破头,也绝不会沦落到 “4 次征集都招不满” 的地步。
可到了广西,它却成了 “烫手山芋”,核心原因就藏在招生要求的 “三重门槛” 里,尤其是那道让多数考生望而却步的选科限制。
二、“历史 + 化学”:把 90% 的历史生拦在门外的 “刁钻” 组合
翻开天津医科大学历史组护理学专业的招生要求,第一个 “拦路虎” 就是选科:必须是 “历史 + 化学”。
这个组合有多特殊?
稍微了解高中选科的人都知道,选历史的考生,大多会搭配政治、地理,顶多带一门生物,选化学的少之又少。
毕竟化学是理科里的 “硬骨头”,需要大量计算和实验,历史生本身更擅长记忆和理解,很少会给自己额外加这个 “难度 buff”。
对比其他学校的护理学专业,差距更明显:有的学校要求 “化学或生物”,给了考生二选一的余地;有的甚至 “不提选科要求”,只要是历史类考生就能报。可天津医科大学偏要 “卡死”“必须选化学”,这一下就把 90% 以上的历史类考生挡在了门外。
整个广西,选 “历史 + 化学” 的考生本就寥寥无几,再叠加其他条件,符合报考资格的人简直是 “凤毛麟角”,没人报名也就不奇怪了。
更让人费解的是,护理学专业对化学的要求其实没那么高 —— 日常学习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多是基础的生理化学、药物化学,只要有高中化学的底子就能应付,没必要把 “必须选化学” 作为硬性门槛。
这种 “不合常理” 的选科设置,难免让人觉得 “像是故意筛掉考生”,难怪会被吐槽 “文不文、理不理,根本不像正经招生”。
三、“国家专项 + 冷门专业”:双重限制,考生宁愿选普通院校热门专业
除了选科刁钻,这个护理学专业还有两个 “隐形门槛”。一是它属于 “国家专项计划”,这是面向贫困地区学生的定向招生计划,只有户籍在广西原贫困县、且符合专项报考条件的学生才能报。
这就进一步缩小了考生范围 —— 原本 “历史 + 化学” 的考生就少,再加上 “贫困县户籍” 的限制,符合条件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二是 “专业热度” 不占优势。
虽然天津医科大学的护理学是 211 出身,但在考生眼里,护理学终究是 “相对冷门” 的专业,不如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吃香”。
同样的分数,考生宁愿去普通医学院读临床,也不想去 211 读护理 —— 毕竟前者未来能当医生,后者多是护士岗位,职业发展路径和社会认可度有差距。
往年这个专业在广西的录取分比一本线高 50 多分,今年就算降分征集,对考生来说也 “不划算”:“550 分能读本地医学院的临床,为啥要跑到天津读护理?”
这两年,考生填报志愿越来越 “务实”,不再盲目追求 “211 名头”,而是更看重 “专业性价比”。
天津医科大学把 “刁钻选科 + 国家专项 + 相对冷门专业” 绑在一起,相当于给招生 “上了三重锁”,遇冷也就成了必然。
四、不止广西!211 医科大学冷门专业,多地遇冷
天津医科大学的护理学专业遇冷,不是个例。
今年在河北,它的护理学专业录取分从去年的 601 分跌到 551 分,暴跌 50 分;在辽宁,从 587 分降到 503 分,跌幅同样惊人。
这些数据背后,是考生对 “211 冷门专业” 的态度转变:以前觉得 “先上车再说,进去后转专业”,现在发现转专业难度大、冷门专业就业天花板低,不如一开始就选普通院校的热门专业。
其实,211 院校的冷门专业并非 “一无是处”。
像天津医科大学的护理学,虽然职业起点是护士,但 211 的学历能帮毕业生轻松跨过三甲医院的 “简历关”,晋升管理岗的机会也比普通院校多。
可问题在于,学校没能平衡 “招生要求” 和 “考生实际”—— 选科设置脱离高中选科现状,又叠加定向招生限制,相当于 “主动放弃” 了大部分考生,最后招不满也在意料之中。
五、别让 “门槛” 变成 “绊脚石”
高校该反思招生策略:选科要求要贴合高中选科实际,别搞 “小众组合” 为难考生;冷门专业可以通过 “大类招生”“转专业优惠政策” 吸引考生,而不是靠 “高门槛” 筛选;定向招生计划要考虑地方考生的选科习惯和专业偏好,避免 “闭门造车” 式设置条件。
毕竟,招生的核心是 “招到合适的学生”,而不是 “设置障碍刷掉考生”。
说到底,天津医科大学的遇冷,不是 211 学历不值钱了,也不是护理学专业没人要了,而是 “不合理的招生门槛” 把考生挡在了门外。
未来,高校只有放下 “架子”,贴合考生实际设置要求,才能避免 “4 次征集都招不满” 的尴尬,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匹配到需要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