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宏炜
今年9月,刚刚获评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的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最近又赶赴塞尔维亚,参加一场为期一周的农业科技交流活动。
隔着6个小时的时差,廖红在电话里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得知自己被评为全国“最美教师”非常惊喜。“一开始真没想到能评上。”廖红说,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她觉得认真教学,对学生们负责,都是应该做的,能获得这项荣誉,很惊喜、很荣幸。
王寒雪是廖红带的博士研究生,谈及她心中认为廖老师最美的时刻,她首先想到的是老师在田间地头观察作物,给同学们做讲解的样子。
“廖老师就像行走的植物百科大全一样,走到一个地方就给我们在现场讲解知识点。”王寒雪说,大家都紧紧跟着廖红,听她讲解,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那一刻,她觉得廖红在闪闪发光。
相比于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说教大道理,廖红更喜欢像对待普通成年人一样,与大家平等交流沟通。“我相信学生愿意来继续深造求学,内心深处都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廖红一般会向入学新生介绍在自己这里认真学习能学到什么,自己能为大家提供哪些机会。
“许多入学新生,即使是农村家庭出身,也缺乏下地干活经验。”廖红注意到,很多学生想着来读研究生就是为了摆脱下地做农事活动的生活,想当白领,坐办公室。廖红不直接评判,她会带着学生到茶园、果园和稻田去,让学生看到,农民们采用他们的改良技术后,实实在在有了更丰硕的收成,这个时候,学生会慢慢转变思想。
“我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是希望自己能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实现人生价值的。”廖红说,下地越久,学生自发力越明显。有时,廖红出差在外,学生会主动跟她请假,到某个村子的果园或试验田去观察植株情况。“像之前的水稻最高分蘖期要到了,他们就打电话给我说,时间到了要下去看看,根本不用我去催促。”
廖红带的硕士研究生王伟泽观察到,廖老师平时在农村与农民们交流时,从不摆架子。“我们最开始在南平浦城向农民们推广全程施加有机肥这种种植模式的时候,很多人心里都是打鼓的。”王伟泽说,廖红经常会用很多时间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原先的种植模式,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新模式的技术优点。
“我发自内心尊重农民,很多农民都是我的老师。”廖红说,在农村做了一辈子农活的农民,他们当中有些人的种植水平很高。廖红经常跟他们交流学习好的种植经验,再结合自己掌握的理论技术,为大家提供改良方案。
除了向广大农民学习,廖红也谈到她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黄志武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严小龙对她有很深的影响。
“我从本科时期就跟着黄(志武)老师到田间地头去,到工厂去。”廖红说,黄志武特别重视实践,经常带着学生到不同地方,真正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去帮助农民增收。
“严(小龙)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态度上要严谨和在学术视野上要开阔。”廖红说,严小龙会引导学生深入推敲,挖掘深层的科学机理和意义。严小龙在海外留过学,拥有开阔的、国际化的学术视野,这引导廖红能站在学术前沿去思考问题。
廖红说,自己能取得今天成绩离不开这两位老师的培养,两位老师也影响着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对学生的培养思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廖红的学生时,大家都谈到了廖红治学严谨,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要求非常严格,绝不能作假。
王寒雪在前期做实验的时候,数据处理能力较弱,经常会有一些数据或计算错误。“廖老师和我讨论结果的时候,她发现了我这个问题,会和我一起根据汇报内容和原始数据,一条一条帮我把数据捋顺,进行核对。”
王寒雪说,廖红经常教育学生,实验数据结果跟最初的预想不符是正常的,绝对不能为了迎合预想就数据造假,实事求是非常重要,虚假的数据对田间实验会造成很大影响。
“我其实在(科研)这一点是要求比较多,比较高的。”廖红说,现在很多人做学术容易急功近利,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时候都会有理论假设,都希望自己的实验结果跟最初的假设很吻合,“但是我经常跟他们讲,如果做出什么结果都跟你预测的一样,那还要你去做实验干什么?”
廖红认为,实验结果跟预测不一样,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去追问“为什么”,这样才有新发现,这是她对学生实验数据要求严谨的原因之一。
廖红说,她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能客观、严谨,不要盲目追求短期内就获得一个爆炸性的成果或影响。沉下来,一步一个脚印去做真正客观实际的成果,实现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这样才经得起社会和时间的检验。
在科研学习上是“严师”,在给学生做职业规划时,廖红也会表现出“慈母”的一面。
王寒雪是来自四川农村的姑娘,她坦言,最开始自己对读博并没有太多想法。在农村老家,很多人会觉得女孩子学历不用太高,不如早点嫁人更实在。
“那个时候,我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就去找廖老师聊天。”王寒雪回忆,廖红告诉她,女孩子不只有嫁人一条路,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那里发光发热,专注当下,尊重自己内心真正的意愿。
“也就是这一次和廖老师的交流,我下定决心要读博。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也经常和廖老师聊天,她会为我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可靠的意见建议。”王寒雪说。在科研这条路上,困难和失败是最常见的,她从廖老师身上看到的热爱与坚持,一直激励着自己不要放弃。“科研与性别无关,我也想成为像廖老师那样的科学家,求真务实,在科研中保持严谨态度,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服务社会。”
最后,在谈及对新时代农科人才培养有哪些期望时,廖红说,农科涵盖许多细分领域,她希望大家都能真正懂农业,真正愿意下沉到生产一线去,知道农业需要哪些技术,未来应该怎么做,实实在在到田间地头为农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