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些行为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影响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
6. 上课老爱“翻旧账”
学生这次作业没写好,老师一开口就提“上次你考试也不及格”“之前上课还走神”,揪住学生小辫子不放。
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的自信和上进心,本来学生还想认错改正,一听这话立马没了劲头。
建议:
就事论事,少提过去,多给当下的建议,学生反而更愿意听。
7.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对学生统一施教,统一要求,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
这样会使成绩好的学生少了挑战,渐渐失去努力的劲头;会让成绩差的孩子越学越挫败,甚至讨厌上学。
建议:
讲课时多花点心思“分层次”,讲完基础知识点,再补充点拓展内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饱”,也给暂时跟不上的学生留足消化时间。
8. 布置过量作业
经常布置重复性作业过多,难度过高,或数量过多。
这样会导致学生应付了事,甚至抄袭,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
建议:
设计分层作业,分“基础题”“提高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提倡高效作业。
9. 不注重自我发展
满足于现状,懒得继续学习,不会使用多媒体技术,仍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步伐。
这样会是老师威信下降,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局限,逐渐丧失学习动力。
建议:
多给自己“充充电”,有机会就主动多外出听课,多参加教研培训,多与其他老师交流;多关注学生喜欢的新事物,和学生多一些共同话题。
10. 不尊重学生隐私
总在班里强调考试排名,特别是刻意公布排名靠后的学生成绩;公开场合有意无意透漏私下谈话内容、学生家庭隐私。
这样会让学生感到被侵犯,失去对教师的信任,甚至产生反感。
建议:
保护学生隐私,和学生谈话时注意场合;批评学生时不要动辄捎带上家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教育的路上,将孩子们的成长需求置于核心,用耐心和智慧,点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