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结束后,我常在东南大学九龙湖边纠结未来方向。就业因本科学历难寻理想工作,考研又因期末复习的痛苦被我放弃,最终犹豫聚焦在留学与保研之间。留学能让我换全新环境、体验异国风情、圆名校梦,还能更专注职业准备,不用被科研压力困扰。
保研则可留在熟悉环境走科研路,同时省去不少开支。无数个夜晚,我都在辗转反侧比较两条路的得失,也从此开启了白天刷绩点、深夜研究留学申请的双线作战。大二时,大一的新鲜感褪去,对未来的焦虑感渐增。
我向学长学姐请教,他们分享的成长故事与遗憾中,“条件允许就出去看看” 的建议让我心生向往,异国他乡的挑战、成长与独立,反而激起了我的兴趣。
大二寒假,我开始调研,对比国内读研与海外留学的优劣。发现数据科学这类前沿学科,海外高校课程更贴近业界需求,师资也更国际化,且一年制或一年半制硕士时间成本更低,这让渴望早日进入行业的我心动,也更加坚定了留学的想法。
进入大三,我的留学规划从 “想法” 转入 “执行”,并制定了明确时间表:大三上学期结束前完成语言考试,大三下学期开始前确定目标院校清单,大三暑假前完成所有申请材料准备。
这个时间表比常规申请者提前数月,因为我瞄准的是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提前批录取,这样能在保研结果不确定时,拥有优质备选。考虑到留学申请信息不对称,我对比多家机构后选择指南者留学。
顾问廖老师未泛谈 “背景提升”,而是拿出详细时间规划表和过往成功案例定量分析报告,客观剖析我的优劣势,共同商定以港三新二为核心的申请方案。签约后,老师为我定制背景提升计划,建议我参加 “花旗杯” 并拓展为完整数据科学研究项目。大三上学期,我按计划补充 SQL 数据库知识、深入理解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并应用到项目中。
大三下学期,项目成熟后我参加第二十届 “花旗杯” 金融创新应用大赛,获全国三等奖,既成申请材料亮点,也提升了自身能力。文书创作阶段,指南者文书老师未用模板,多次与我沟通项目经历,挖掘科研与竞赛中的思考路径和成长收获,让文书成为讲述真实、有温度成长故事的载体。
最终,大四前我收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统计学、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两个专业的提前批 offer,同时也拿到了保研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