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
学校丘成桐数学实验班
开班仪式
在建龙报告厅举行!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学校副校长王鲁宁以及双方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开班仪式。会议由学校教务处处长罗熊主持。
罗熊宣读丘成桐数学实验班录取名单,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机会,在新班级勇敢追梦,奋力逐梦,勇攀数学高峰。
丘成桐向学生代表赠书《漫谈数学人生》,书籍是通往知识的海洋,希望同学们在大学四年中精读书本科学知识,品味精彩人生哲理。
王鲁宁向班主任颁发聘书,学校特为丘成桐数学实验班聘请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副院长、拓扑统计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邬荣领教授与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院长吴渊教授担任班主任,以双重顶尖师资实现学术滋养与成长护航并重,助力未来数学领军人才行稳致远。
丘成桐数学实验班学生代表赵子朗同学的发言充满了对数学学习的热忱和对未来探索的期待,展现了实验班学子的精神风貌。
丘成桐发表讲话,他回顾了数学的发展历程,阐释了“数学实验班”的内涵,强调了实验班的使命和愿景。他分享了自己求学做学问的经验,做出卓越的成果离不开持续的、超出常人的努力,很欣慰北京科技大学的年轻人愿意参与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他勉励同学们要脚踏实地,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坚持一辈子做学问的信念,切忌好高骛远,希望同学们珍惜在实验班的学习机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成为未来数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王鲁宁在讲话中表示,丘成桐数学实验班的成立,标志着学校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改革方面迈向了新台阶,实验班将充分发挥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与北京科技大学在人才、教学与科研方面的综合优势,依托双方优质的学术资源与科研平台,探索联合培养的新模式。
此次开班仪式,将进一步拓宽学校的学科方向,推动学校在基础学科领域的发展,未来,学校将全力支持实验班的建设与发展,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努力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学校各机关部处负责人、数理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仪式。
此外!我们还有这些精英人才项目!
工科试验班
专业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拥有高等工程教育优良传统,学校专门成立高等工程师学院作为工程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融合学校和企业优势资源,传承学科优势特色,建设工科试验班,采用“产教融合+本研贯通+课程体系重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人才。
特色和优势
工科试验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国际视野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综合工程素养提升。以“学科融合、实践创新”为特色,结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分类培养。
依托学校国家级科学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支持学生有针对性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依托专业指导教师和创新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
国际交流
定期举办由国际知名专家主持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美国密西根大学、英国邓迪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以及科研合作。开设由美国工程师和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知名高校教授指导的国际工程类课程,建设国际智能制造创新实验室。组织学生参加暑期英语夏令营,应用外语进行语言交流,掌握国际工程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就读期间可赴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台湾(地区)等海境外知名高校暑期访学、交流或交换学习。
未来发展及主要就业单位
毕业生能够在新材料研发、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等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主要就职于航空航天院所、中国宝武、国家电投、中铁集团、中国电信、中国兵器装备、一汽集团、华为、北京奔驰公司、北汽新能源等。
点击展开,查看详情
理科试验班
专业简介
理科试验班是北京科技大学精英人才培养项目之一,经过18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培养模式
理科试验班实行“3+X”培养模式,具体包括:
(1)前3个学期执行特定的培养计划和方案,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和较为广阔的国际化视野。第3个学期内学生在全校范围自主选择专业,从第4学期(含)开始执行相应的专业培养计划和方案。
(2)理科试验班在全校范围内选聘知名学者、教授,并采用双向选择确定本科生导师。从大一开始,实行导师的全过程学术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和方案。
(3)除拓宽加深理科基础外,完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包括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数学、物理和化学实验,实施计算机应用实践、英语口语强化等能力培养课程。
(4)开设学科简介课程,聘请各学科专家和知名学者介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学科梯队及前沿情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为选择专业和本博直读做准备。
(5)1-3学期成绩排名在前50%(含)且无不及格门次的理科试验班学生,在第4学期可以根据研究方向意愿申请本校的本博直读资格,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以后的本科学业,并按照导师要求完成安排的科学研究工作。本博直读学生在第7学期办理研究生免试推荐手续。
(6)本博直读学生之外的理科试验班学生在第7学期可以申请保研资格。理科试验班1-3学期成绩排名在前50%(含)并且4-6学期的成绩在所选择专业排名前50%(含)的学生有资格申请保研。数理学院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研究生免试推荐细则。
(7)理科试验班在大三、大四学习期间,可以申请选修研究生的课程,相应的成绩在取得研究生学籍之后,记入研究生成绩,并获得相应学分。
未来发展
理科试验班学生理科基础扎实、成绩优秀,保研比例达到50%左右。学生多在高校、科研院所工作,还有部分学生出国学习或工作。
点击展开,查看详情
材料高精尖班
专业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精尖班 ( 简称“材料高精尖班”) 是学校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新工科变革对材料专业具有材料基因工程理念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人才培养特区,旨在选拔优秀的学生,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一流的科学研究平台,采用本博八年制贯通培养模式,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合,数据科学前沿引领的学科知识体系,双目标驱动、科教/产教双融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优秀领导力和创造力的“材料科学工程专业战略领军人才”。考生直接通过本科招生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 高精尖班 )”进行专业志愿填报,要求考生在各省市被录取考生中高考成绩优异,综合素养好,具有良好的培养潜力。材料高精尖班在全国部分省份招收30名学生,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考试院公布为准。从2025年开始,依托高精尖学院招生和培养。
专业特色和优势
采用国际、国内双导师制模式,“二对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自入学开始,学生可选择包括院士在内的材料学科知名教授作为学术导师,采用一对一师徒培养模式,深入导师团队全程开展研究型学习,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创新思维、拓展学术视野;学生均能深度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强化基础理论并开展前沿探索研究,同时注重工程实践创新,提升创造能力。此外,依托双导师制模式,为每名学生配备国际导师,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材料高精尖班全程小班授课,单独制定培养计划,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第三学期开始,学生独立承担科研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开展科研创新训练。
未来发展
材料高精尖班培养面向新材料领域,以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生命健康、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现代交通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战略型领军人才 , 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企业与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开拓性工作。
点击展开,查看详情
纳米试验班
专业简介
纳米科学与工程试验班是学校为发挥特色学科优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世界科技前沿技术建设的新兴交叉专业精英人才培养项目。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置的一级学科,面向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融合纳米、材料、物理、化学、信息、生物等学科交叉优势,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人工智能、医学等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培养具有学科交叉意识、国际视野和优秀创新能力的“纳米科学与工程专业战略领军人才”。本专业自 2023 年开始招生,面向全国招收 30人。从2025年开始,依托未来技术学院招生和培养。
专业特色和优势
纳米试验班突出需求导向,秉承“厚基础、重交叉、高起点、聚前沿、强实践、广视野”的特色育人理念,充分融合学校在纳米、材料、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强化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牵引的导向化教学机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素养、国际前沿科技获取和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世界科技前沿技术,创新教学-科研联合育人新模式,突破各阶段培养环节制约,打通学科培养界面,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交叉创新人才持续连贯式培养。
未来发展
纳米试验班致力于培养具备学科交叉背景、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纳米科技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也可在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高新科技企业从事研发或技术管理工作。
点击展开,查看详情
机器人科创班
专业介绍
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科创班是为积极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开展的科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优势平台,通过实施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构建问题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度挖掘并培育具备高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以推动社会与科技的持续进步。
机器人科创班每年招收30名以内的学生,在大一入校后进行选拔,高考选考科目有物理的大一新生均可报名,考核过程重点考察学生的数理基础、逻辑思维、动手实践等能力。
培养特色与优势
(1)多学科交叉,高挑战度
本专业制定了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参考国际顶尖高校工程教育实践STAEM教学理念,借鉴了美国Olin工程学院教学模式,重构数学、科学、工程科学、设计和通识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涵盖了机械、自动化、创新思维、工业设计等多个学科知识,课程均具有较高的挑战性,注重学生学习自驱力的激发。
(2)项目制教学,高实践性
科创班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40%的实验类课程,课程以观察、实验、项目、深度研讨等教学方式开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索和尝试,通过项目更好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鼓励学生开展创新项目探索,为学生创新创业探索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突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
(3)校企双导师,高指导性
进入科创班后,为学生配备本科生导师,并在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团队指导下,根据制定的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研究,培养科创能力。选聘具有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或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担任校外创业导师,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突出对科创能力的双线培养。
境内外交流
科创班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展开研学实践,了解国际前沿的机器人技术和创新理念,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学习之余带领学生赴杭州、深圳等地开展研学,走访国内前沿机器人公司,了解科创公司的发展动态,每周组织学生赴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极智嘉机器人有限公司等机器人公司参观,与技术达人及创业者面对面交流。
未来发展
科创班通过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学生未来可在机器人行业及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开发、管理等岗位工作以及在硬科技方向开展创业探索。首届毕业生保研率达40%,深造率达62.5%,前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深造,共有16%的学生进行了创业探索,就业学生大多投身于初创型硬科技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工作。
点击展开,查看详情
黄昆英才班
专业介绍
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物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系统锻炼,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功底、积极创新意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能够在半导体物理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的物理学工作者,或进行高新技术研发以及相关大科学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特色品牌: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开办“黄昆英才班”,旨在为国家培养半导体物理、半导体材料及半导体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开展“大学-研究所-企业”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黄昆英才班”深造率达到88%以上,其中50%的同学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专业特色和优势
应用物理学专业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由陈难先院士、郑厚植院士担任顾问,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强劲、教学水平突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73人,其中正高24人、副高30人。包含国家级人才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4人(含特等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高被引科学家1人,博新计划1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国家级、省部级讲课比赛获奖者4人等。
建成了包括国家工科物理基地、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磁光电复合材料与界面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弱磁检测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基地。
拥有环境气氛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实验系统、X射线衍射谱仪、智能通信实践系统平台、通信系统仿真硬件实验平台、光通信实验平台等先进科学研究平台,设备总值超过1.1亿元。
国际交流
与英国邓迪大学建立了3+1+X本硕联合培养模式;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建立了2+2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模式;每年开展“行知世界”暑期出国游学交流活动;与日本东北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建立校际交换项目;支持学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未来发展
国内读研:50%定向保送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其他同学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近五年深造率为90%。
出国(境)深造: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慕尼黑大学、伦斯勒理工学院、纽约大学、北海道大学、邓迪大学、爱尔兰圣三一学院等。
就业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点击展开,查看详情
材料国际班
专业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班(简称“材料国际班”)是北京科技大学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材料专业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要而设立的人才培养特区,旨在利用学校材料学科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科研平台、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以及长期稳定的国际人才培养交流机制,立足本土,培养视野宽广、竞争力突出的国际化人才。
材料国际班从被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的考生中依据学生意愿择优选拔。要求考生在各省市录取考生中高考成绩优异、外语语种为英语且成绩优秀。可招收部分国外留学生。材料国际班在全国范围内招收1个班,约30名学生。
专业特色和优势
借鉴MIT、牛津、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人才培养特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优势,设置全英文课程、全英文教材、全英文授课的培养体系,部分课程聘请海外一流高校教师授课。选聘海外引进人才或者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在学期间,立足本土,培养一批具有宽广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突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组织学生赴海外一流高校进行短期或1至2个学期的交流学习。毕业论文既可以在国内完成,也鼓励在国外(境外)由国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完成。优先推荐学生赴海外高水平大学短期学习交流和攻读研究生。
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波音,福特、塔塔、壳牌等全球50余个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交流机制,为学生打通更多学习途径。
未来发展
材料国际班开设以来培养了一批具备宽广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突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毕业生深造率超过97%,高达75% 的毕业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深造。
点击展开,查看详情
来源 | 北京科技大学 招生就业处
编辑 | 张柳语兰
责编 | 李梦宇
校审 | 侯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