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2025年全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旨在推动新时代体育学创新发展,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应新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围绕“深化学科建设、加快构建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主题,体育学学科领域专家、博导进行交流研讨、建言献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陈佩杰教授、秘书长方千华教授、学科评议组成员王国祥教授、汪晓赞教授、段锐教授、漆昌柱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校长张剑,上海体育大学校长毛丽娟,哈尔滨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姜玉洪,广州体育学院校长胡敏,山东体育学院校长毛莉虹,南京体育学院副校长陈爱国,山东体育学院副校长张佃波,山东体育学院副校长刘敏,云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木红春,云南师范大学校长胡金明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徐锐主持。
胡金明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以及体育学院的基本情况。“全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论坛”是我国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论坛将为推动我国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推动体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启示,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加快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作出新的贡献。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关心云南师范大学事业发展,支持学校体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校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陈佩杰指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事业发展的未来高度和体育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体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运动训练、体育教育。面对新形式、新变化,他就博士生培养提了五点意见:第一,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人才培养之根基。第二,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凸显学科使命与担当。第三,要强化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创新思维与能力。第四,要完善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升培养成效。第五,要拓展国际视野格局,增强学术对话影响力。
木红春介绍了云南在体育教育领域的积极实践和探索。云南拥有丰富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高原体育训练资源,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体育教育放在全省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体育设施条件,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各类竞赛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云南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云南师范大学进一步加强体育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希望论坛能进一步搭建云南与全国体育学科专家间的合作桥梁,期待专家为云南体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发展提出宝贵意见。
论坛主题报告环节,北京体育大学校长张剑分享对体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体育大学校长毛丽娟解读AI如何赋能体育学科创新。分报告环节,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体育学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博导分享了在体育学科建设、体育英才培养、体育学科交叉、体育学科共同体建设、推动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思考、实施路径,为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以及体育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云南师大体育学院是学校最早设置的院系之一,前身可追溯至西南联合大学体育组,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为首任系主任,在80余年办学历程中,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建有体育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运动训练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西部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建构与人才培养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大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中,累计获国际竞赛奖100余项、国家级竞赛奖800余项,培养了皮划艇奥运冠军刘浩、世锦赛冠军万崟,亚运冠军、中国女排运动员张娴等为代表的一批国际运动健将。2024年,学院获批云南省首个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迈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杨理锐
图片:供图
编辑:贺靖
审核:钟玲
终审:许建龙
下一篇:武尼情深诵华章 铸牢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