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担心晚睡影响发育,一边焦虑作业没完成 “十点钟妈妈”引发家长圈共鸣 本报记者 朱丽珍
视觉中国 供图 |
本报记者 朱丽珍
作文讲解半小时,写写一小时;课文背了这一句,忘了上一句……开学半个多月,有多少娃已经开启晚睡模式?一起熬着的,还有妈妈们。
于是,一个名为“十点钟妈妈”的概念,在家长圈引起无数妈妈的共鸣。
“十点钟妈妈”精准刻画了每晚十点左右,家庭里频频上演的“亲子拉锯战”——当孩子迟迟不肯入睡,妈妈的情绪开关仿佛瞬间被触发,一边担心娃睡眠不足影响生长发育,一边又无奈一天中唯一可供自由支配的“喘息时间”被挤占,焦虑与烦躁如潮水般涌来。
教育微信公众号“升学宝”进行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家长是“十点钟妈妈”。“十点钟妈妈”戳中的不仅是睡眠问题,更是一场关于时间分配、教育期待与自我价值的挣扎和博弈。
每个任务都用闹钟调控
剪掉女儿长发节省时间
听到“十点钟妈妈”的概念,赵青觉得仿佛在他们家安装了一个监控。
“从21点半开始,如果孩子还有任务没有完成,我就会莫名烦躁。”从家访到专家育儿经,赵青深知早睡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盘点女儿放学回家后的安排,在极限时间内操作,21点半上床都成了奢望。
赵青坦言,女儿不算磨蹭,等她18点下班到家,学校里布置的一些常规任务,基本都已经完成。吃完饭,19点开始练钢琴,一小时左右,休息15分钟,进入各科的复习、预习,再加上半小时的阅读、跳绳等体育打卡,中间稍微吃点水果、聊聊天,差不多就到21点半了。
“有时候如果有一些额外的手工、背诵等任务,就比较费时间。女儿最近很喜欢看书,半小时阅读常常会超时,一边看着闹钟上滴答滴答往前走的时间,一边看着她认真松弛地看着书,我脑子里就有两个小人开始打架,一个说赶紧催她洗漱上床,另一个说爱看书是好事,千万别破坏她的专注力。”赵青都有点被自己气笑。
为了节省时间,赵青几乎每项任务都会给女儿定时,“口算10分钟内,阅读理解15分钟内,英语20分钟内,定了闹钟之后,拖拉磨蹭的情况可控很多。”有几天实在超时严重,她也会有取舍地“砍”掉一些任务。
等一切完成后,洗漱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女儿原本留着一头长发,但每天洗头、吹头起码要多花20多分钟,为此赵青一咬牙把女儿头发剪短了。
开学这段时间,赵青统计了自己上床的时间,安顿好女儿睡觉,基本要到22点多,最晚的一天已经23点了,“晚上属于个人的时间真的很短暂。”赵青感叹,当娃迟迟不睡,抢走的不仅是睡眠,还有妈妈们每日仅存的珍贵的“自我复活时间”。
三年级成为一个分水岭
每晚都在跟时间赛跑
“我真的气到想大叫,今天作业其实并不多,都是她自己拖拉。我下班回家发现她只做了一页口算。”四年级家长吴迪刚刚跟女儿爆发了一场“战争”,“十点钟妈妈”的形容戳中了她的痛点,“最近女儿开始学写作文,讲半小时,写一小时,写的时候明显在走神。”
吴迪说,开学后,催促、不耐烦、指责、崩溃、争吵……几乎每天都在家里上演。“暑假时间多,任务被分散,我可以有耐心‘静待花开’‘陪蜗牛散步’,但开学了,一切任务都要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每晚都在跟时间赛跑,真的会着急。”
跟吴迪有相似经历的,还有很多三年级的妈妈。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难度增加,有了家庭作业,放学后回家的时间一下子就显得紧张了。
“哥哥读三年级,今天写第一单元的作文,折腾到22点。”有妈妈告诉记者,孩子洗澡时,爸爸还跟她吵了一架。在爸爸看来,到点就该睡觉,作业做不完就不做,而妈妈考虑的是作业没完成,第二天孩子可能会被批评,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有妈妈感叹,孩子英语没时间学、乐器没时间练、阅读没时间读,“一进入三年级,作业难度和量都增加,光完成作业就够呛。”
有妈妈说,孩子读一年级时,一周上一次社团课,上课的那天基本要磨蹭到22点,二年级时,她果断取消社团课,孩子每天21点差不多能完成任务,22点前能上床睡觉,“目前已经是最理想的状态。”
有经验的家长建议,妈妈们要提前适应和习惯这件事情。“以后高中通校更难。高中三年,当妈的早上5点40分起床做早餐,6点10分准时叫床,21点准备好宵夜,21点40分去接人,娃回到家吃宵夜,放松一下,洗簌后再完成剩下的作业。我基本上都是快零点才能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