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末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在这中间,既有从初级的文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被提高了的群众所需要、或首先为群众中的干部所需要的高级的文艺,又有反转来在这种高级的文艺指导之下的、往往为今日最广大群众所最先需要的初级的文艺。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毛泽东的《讲话》已经成为我国二十世纪文艺思想的经典文献。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艺思想上奠定了为人民而艺术的文艺精神的基石。为人民而艺术的思想既有自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实践文艺创作的现实土壤,也有深厚的理论渊源。自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的目的一直是文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五四时期对“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倡导,抗战时期文艺对普通大众所起的动员作用,这些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文艺工作者们对为人民而艺术的有益探索。但文学艺术家真正走入百姓的生活,并以民众为主体而进行文艺创作的思想则是毛泽东在延安的《讲话》才得以真正确立。因为只有在解放区的特殊历史环境中,普通民众(当时主要是农民和士兵)才真正成为读者主体,文艺工作者也才能真正深入到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大众的生活。
《讲话》围绕着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这五个方面展开,深刻阐明了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这两个核心问题。这两个核心问题也是对当今文艺创作影响最为深远的纲领。首先,在“为群众”这一核心问题上,毛泽东对“人民大众”做了非常明晰的界定。这一界定,为我们阐明了文艺创作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其次,在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上,毛泽东的《讲话》同样进行了深入阐述,即“群众路线”。毛净东的《讲话》解决了当时文艺创作一系列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
(摘自周春《为人民而艺术:用延安文艺精神指引抗疫创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些自然形态的东西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
B.中国的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参与到以群众为基础的一切实践活动中去,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C.人类的社会生活比文学艺术有着更生动丰富的内容,人民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
D.为人民而艺术的思想不仅要有自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实践文艺创作的现实土壤,更要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生活是第一性的,观念形态的文艺是第二性的。作家的头脑只是文学艺术的加工厂而不是它的发源地。没有被反映的社会生活,就不会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
B.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文艺有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功能。
C.文学是跟着生活跑的,生活永不停息地发展、变化,促进了文学不断地发展、变化。每个时代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文艺,也就相应地要求从自己的时代和阶级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头。
D.自五四运动以来,文艺的目的一直是文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五四时期对“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倡导,促使普通民众成为读者主体。
3.下列选项的文论,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所引孔子语)
B.“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
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D.“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为人民而艺术”的指导思想持续影响着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其中记者沈英甲的采访作品《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便是一例典型。请结合材料分析《喜》文是如何体现上述指导思想的。(6分)
【1~5题答案解析】
1.D(材料二原文说的是“既有……也有……”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2.D(材料二只有在解放区的特殊历史环境中,普通民众(当时主要是农民和士兵)才真正成为读者主体。)
3.C(C项解析文章、诗歌应该为现实需要而写,为国计民生服务,符合观点;A项语言没有文采,则传播不远,强调语言表达必须讲究文采;B项强调想象丰富,不受时空限制;D项强调确定主题思想和发挥主旨总摄全篇作用的重要性。)
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层进结构展开论证,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观点鲜明,严谨周密。②论证方法上,采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思维辩证,有说服力。(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细则】补充:1、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更好的理解作者的观点。 2、论证语言上,领袖的讲话用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多用排比,富有激情,多处使用设问句提醒与会人员,在关键时期起到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指导革命的作用。(每点 2 分,任选两点给满分)
5.①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喜》文从选材上反映劳动生活,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②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喜》文着眼于展现袁隆平的科研历程的艰辛,深化了劳动价值,使广大劳动者感奋起来。③文学创作要以民众为主体,走“群众路线”。《喜》文作为一篇新闻类作品,其社会价值在于号召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生产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每点2分)
【评分细则】5.按照答案评分。每点理论 1 分、分析 1 分,其他分析若能联系三点理论,如答“《喜》文语言平易近人,选取日常生活场景”等,亦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物带来你的消息
徐海蛟
父亲,在这人间,①我们从此以另一种形式相逢,我是你一次一次的重生。
父亲,你猝然离开后的二十六年里,另一个你却在我心里疯狂生长,像夏天野地里的藤本植物,枝蔓横生,根系探伸至每一个时间的角落。
十三岁,你离开后第一年,我需要一个父亲。在小学毕业的各种履历表中,我偷偷摸摸将你的名字仍然填在那些栏目里,我故作平静地想让别人知道,我的父亲还在。但字写得要比其他表格的小,落笔很轻,我知道那是因为不自信。
十七岁,你离开后第五年,我第一次离家远行,我需要一个父亲。你应该走在我前面,我像你一样以右手的手指梳理头发,以左脚迈出门去。一个男人的远行要始于父亲,而归于母亲。
二十三岁,你离开后第十一年,一场痛彻肺腑的失恋击中我。我在自己的执念里难以自拔。这件事固然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求医问药,只有父亲能告诉儿子爱的真相何在。我想会有那样一个时刻,我们静默地坐于灯下,在彼此面前倒上一盅老白干,就着一盘水煮花生,一碗青豆炒肉。依然不是促膝长谈,只在昏黄的灯下,说一句或两句话,但每一句话都是有响声的。
二十九岁,你离开后第十七年,我结婚了。我需要一个父亲。新屋里敬神,红烛燃着,香烟缭绕,世界蒙上夜色。那一刻,我需要一个父亲。我们一道站在窗前,父亲会说出一盏灯火的意义,那也是世俗之于一个男人的意义,我们才殷切地守护一个家国的梦想,就像守护寒夜里最后一团火光。
三十岁,你离开后第十八年,我守在产房门口,女儿于夏日的一个中午降临人世,在阳光最盛的时刻,生命完成了一个分支。我期望你能和我同在,我们一道迎接这个夏天里最奇妙的一朵蓓蕾。这是生命的交接,由你的臂弯到我的臂弯,由你的寄望到我的寄望。
三十三岁,你离开后第二十一年,我躺在手术台上,那一刻,手术室里的冷几乎一下子夺走了我积攒三十三年的热量。我闭紧双眼,我需要一个父亲。我需要一个不说话的父亲,需要他坚定的眼神,需要他和我一起走到手术室门口时毫不犹豫的步履。
父亲,更多时候只剩下寂然。无数黄昏和夜晚,我独坐在橘红的霞光里,暮色像大提琴的曲调一般哀婉,有时候我伫立于窗前,细雨织出绵长的回忆,你的脚步再没有自窗外响起。直到我成为父亲,我才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大地上展开,在地理和时间里展开。一个人的生命同样也可以在人心里展开,在记忆和想念里展开,在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展开。
这样看来,②一切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观。
父亲,在这人间,我们从此以另一种形式相逢。我开始相信,无限事皆出于你的意旨。你埋藏在我身体里,像一粒恒久的种子埋藏于无垠的土地,你借助我的血肉之躯生长为人间的一棵小树。你的血液成为我血管里的一股潜流,成为我骨骼里硬朗的钙质。你的味觉赋予我对食物的选择……父亲,这些都是你的喜欢。现在,在一个餐桌上,女儿仍然和我不约而同将手伸向一盘包子,我们神奇地重复了曾经我和你同时将手伸向一盘馒头的动作。
你又俯身于万物,将自己分为我的千万分之一,让我在更宏阔的世界里逢着无处不在的你。
秋风乍起,寒雨和落叶带来大地的消息。那是你曾经劳作的大地,你在那里种植小麦和水稻,种植红薯和玉米,并以此养育年幼的我。那是你长眠的大地,是你的故事依然生生不息的大地。父亲,我将收到你的来信。你的生命消融在秋光里,消融在晚风和薄暮里。你拂过我的脸颊,轻拍我的左肩,这是深秋的召唤,也是父亲的问候。
我相信更多的事物与你有关。在漫天而至的雪花里,那第一片和最后一片一定出自你的魔法,只是你不想那么快让我们觉察。否则,这两片雪花不会恰好落在女儿睫毛上。我相信北风的歌声也与你有关,你只是不想吓到我们,以至于总是那么遥远地在野地里吟唱。
到了春天,你就有了更多魔法。你有办法让深黑的大地露出一张明朗的脸,你在一条我们必经之路上的水洼里投进一片好比孔雀羽毛般绚丽的彩霞。你在四月的樱花树上安插了一只红嘴的鸟儿,每当我从树下走过,就被那只鸟的鸣叫吸引,等我站定,樱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以轻梦和诗句的形式落向衣襟。③父亲,这是否就是你的生命课?在一树花前,让我感念生之短暂与珍贵。
父亲,你在每一段行程里,一程山水,一程云烟。你是我走出月台时,抬头遇见的那一片云。那一刻,出发的汽笛已响过,一片云朝我挥手,在轻缓的动作中,我看见别样的深意,那是父亲临别时才有的表情。你是我返回故园时望见的第一缕炊烟。我小时候,大家都还在,家里的人满满当当,声调各样的脚步声带着蓬蓬勃勃的朝气。
我走在陌生的城市街头,人群中有一个背影,让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停了下来,我喜欢让目光追随一个陌生背影,直至他消失在黄昏街角,我相信那一个背影或许就是你。
你是我的犹疑不定,是我挥刀也斩不掉的优柔寡断。你是我的胆怯,是我的张扬,是我正直的部分,你是我那部分多余的爱。你是我摇摆不定的现实,是我对世界蓬勃的想象,你是我与生俱来的矛盾。你是我根深蒂固的人间欲望,又是俗世上那片不肯落入凡间的云彩。父亲,④我是你一次一次的重生。
你是我无影无踪的父亲,你是我无处不在的父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展现父亲离去后“我”从十三岁到三十三岁的生活片段,其间父亲陪伴着“我”的成长。
B.父亲去了另一个世界,但他却又在“我”的身体里“复活”,某些特征甚至在“我”女儿身上有所显现。
C.作者用第一、第二人称叙述行文,强化了“我”与父亲没有隔阂的交流,也让“我”的心灵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展露。
D.文章以“我”生活中的见闻为线索,条理清晰地安排了“我”怀念父亲的诸多内容,描写得细腻深切。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另一种形式”指的是父亲去世后“我”与父亲之间有别于父亲在世时的独特交流方式。
B.句子②中的“悲观”包含着父亲的逝去曾带给“我”的无法弥补的伤痛、无奈之情。
C.句子③中的“这”指代父亲曾经给“我”的生命教育,此句以问传情,表达“我”对父亲教养的感念之情。
D.句子④呼应开头段,写“我”与父亲之间的血脉相继,强化文章意蕴,让文章结构更为完整。
8.从十三岁到三十三岁,作者记述父亲离去后的时光,其中蕴含了“我”哪些身心感受?请加以概括。(4分)
9.某杂志要就此文的主题写一则文学短评,编辑设计了两个文案,一个文案的关键词是“父爱·无处不在”,另一个文案的关键词是“我是你”。请你为编辑选定一个文案,并写出短评思路。(6分)
【6~9题答案解析】
6.D解析:“文章以‘我’生活中的见闻为线索”有误,文章是以“‘我’的心理变化和感情流变”为线索。
7.C解析:“这”指代本句话前“我”经历的那些生活场景。
8.答案:①童年的“我”期待父亲的陪伴,失去父亲让“我”不自信,②青春期的“我”面对未知生活,期待父亲的指引和示范。③失恋的“我”期待父亲的抚慰、倾听与指点迷津。④结婚时的“我”希望父亲能分享“我”成家的幸福,教导自己作为男人的责任。⑤做了父亲的“我”期望与父亲分享新生命诞生的喜悦,⑥遭遇生命危机的“我”需要父亲给予“我”强大的精神支撑。(每点1分,写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
9.答案:(示例一)选“父爱·无处不在”,①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父亲,主题是展现无处不在的深沉父爱。②父亲虽已逝去,但他带给我的影响无处不在,不止显现在“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气质里,而且遍布于“我”生活的世界,③父亲虽已逝去,但父爱却以一种牢固的形式成为“我”成长的精神支撑,“我”怀念父亲,也是在怀念那一份无处不在的爱。(每点2分,答案从主要描写对象,“无处不在”“父爱”三个角度呈现即可)
(示例二)选“我是你”。①“我”和父亲都是文章的写作对象。文章记述父亲的逝去,也描述“我”承继父亲血脉精神的成长。②父亲虽已逝去,但却“复活”在“我”甚至女儿的身上,“我”就是父亲在世间的另一种延续,③父亲的痕迹遍布“我”的记忆和世界,只要“我”努力生活,珍惜生命和生活中的美好,就意味着父亲并未逝去。(每点2分,结合全文围绕“我是你”及主题作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迁作史年岁
司马迁《报任安书》谓:“身遭腐刑,而隐忍苟活者,恐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论者遂谓迁遭李陵之祸始发愤作《史记》,而不知非也。其《自序》谓:父谈临卒,属迁论著列代之史。父卒三岁,迁为太史令,即紬石室金匮①之书。为太史令五年,当太初元年,改正朔,正值孔子《春秋》后五百年之期,于是论次其文。会草创吸锻,而遭李陵之祸,惜其不成,是以就刑而无怨。是迁为太史令即编纂史事五年为太初元年则初为太史令时乃元封二年也。元封二年至天汉二年遭李陵之祸,已十年。又《报任安书》内谓:“安抱不测之罪,将迫季冬,恐卒然不讳,则仆之意终不得达,故略陈之。”安所抱不测之罪,缘戾太子以巫蛊事斩江充②,使安发兵助战,安受其节而不发兵。武帝闻之,以为怀二心,故诏弃市。此书正安坐罪将死之时,则征和二年间事也。自天汉二年至征和二年,又阅八年。统计迁作《史记》,前后共十八年。况安死后,迁尚未亡,必更有删订改削之功,盖书之成凡二十余年也。其《自序》末谓:“自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乃指所述历代之事止于太初,非谓作史岁月至太初而讫也。李延寿作《南》《北史》凡十七年,欧阳修、宋子京修《新唐书》亦十七年,司马温公作《资治通鉴》凡十九年,迁作史之岁月更有过之。合班固作史之岁月并观之,可知编订史事未可聊尔命笔矣。元末修《宋》《辽》《金》三史,不过三年;明初修《元史》,两次设局,不过一年,毋怪乎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
史记有后人窜入处
《史记·田儋传赞》,忽言蒯通辨士,著书八十一篇,项羽欲封之而不受,此事与儋何涉而赞及之 《司马相如传赞》谓:“相如虽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驰骋郑卫之音,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余采其语可论者著于篇”云云。按雄乃哀、平、王莽时人,史迁何由预引其语 此并非少孙③所补,而后人窜入者也。《汉书·相如传赞》正同,岂本是班固引雄言作赞,而后人反移作《史记》传赞耶 《外戚世家》叙卫子夫得幸之处,不曰今上而曰武帝,此或是少孙所改耳。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有删改)
【注】①石室金匮:古代国家收藏重要文献的地方。②江充:征和二年(前91)。江充陷害戾太子刘据,制造巫蛊之祸,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人,后兵败被杀。③褚少孙:西汉经学家,司马迁死后,《史记》流传过程中散失了十篇,仅存目录,褚少孙做了补充、修葺的工作。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A迁为太史令B即编纂C史事D五年E为太初元年F则初为太史令G时乃元封二年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同“伦”,梳理,与《过秦论》中“廉颇、赵奢之伦”的“伦”意义不同。
B.不讳,“死亡”的委婉说法,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舅夺母志”作用类似。
C.阅,阅览,与《兰亭集序》中“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的“览”意义相同。
D.何由,凭什么,宾语前置,与《归去来兮辞》中“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胡为”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认为司马迁是在遭遇李陵之祸后开始写作《史记》的,赵翼认为司马迁开始创作的时间应是司马谈去世三年后,他任太史令开始辑录梳理典藏文献时。
B.任安因未发兵助戾太子,被武帝认为怀有二心;抱罪待刑时,司马迁写作《报任安书》表白自己的心意,此时是在征和二年,距离元封二年已经过去了十八年。
C.赵翼用《南史》《北史》《新唐书》《资治通鉴》和《宋》《辽》《金》三史及《元史》等史书的编写时间长短做比较,肯定了司马迁耗费二十多年编写《史记》的精神。
D.《史记》在流传中曾有部分散佚,后人作了补写,如班固修改《司马相如传赞》,褚少孙在《外戚世家》中记叙卫子夫得宠的地方,不称“今上”而称“武帝”。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合班固作史之岁月并观之,可知编订史事未可聊尔命笔矣。
(2)相如虽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
14.论史、读史要读出误读史家本意、史实错讹、编撰不合常理的地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10~14题答案解析】
10.BDF
【评分标准】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题思路】这句话的大意是:这样说来他被任职为太史令,就开始编纂史料,五年后是太初元年,那么刚担任太史令时是元封二年。“是”承接上文总结概括,总领全句,但不独立成句,此处不宜断句。“迁为太史令”是主谓结构,可断句。“即编纂史事”是动宾结构,可断句。“五年为太初元年”是主谓结构,必断句。“初为太史令时乃元封二年”是主谓结构,中间可不断句。此句前有“则”字,表明对“初为太史令”时间的推断结论,结论完整表达更好。即B、D、F三处须断开。附原文标点:是迁为太史令,即编纂史事,五年为太初元年,则初为太史令时乃元封二年也。
11.C
【解题思路】C项,“阅”一词多义,在文中是“经历”的意思。A项,正确。“廉颇、赵奢之伦”中的“伦”是“辈,类”的意思,名词,与文中的“论”意义不同。B项,正确。“慈父见背”是父亲去世的委婉说法,“舅夺母志”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都是婉辞,和文中“不讳”作用类似。D项,正确。“古之人不余欺也”意思是“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余欺”是动词宾语前置用法,和“何由”的介词宾语前置都属于宾语前置,用法相同。
12.D
【解题思路】D项,“班固修改《司马相如传赞》”错,原文说班固作《相如传赞》,后人移作《史记》正文,不能表明是班固对《史记》的补正;此外,褚少孙的补改也是一种推测。
13.(1)结合班固编撰史书的时间一起来看这件事,可以懂得编订史事不能勉强地动笔啊。
(2)司马相如虽然有很多虚浮的文辞和夸张的论说,但是文章的关键和宗旨,是引导人们节俭。
【评分标准】第(1)题,“合”“聊”“命笔”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合:结合。聊:姑且,勉强。命笔:动笔。)
第(2)题,“要归”“引”“之”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要归:关键和宗旨。引:引导。之:代词,泛指大家,人们。)
14.①误读史家本意:误读“至太初而讫”为《史记》成书时间。②史实错讹:将扬雄的话放在《史记》中有误。③编撰不合理:在《史记·田儋传赞》中插入蒯通的事迹。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三点都答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解题思路】首先,批评误读“至太初而讫"为《史记》写成时间。结合《司马迁作史年岁》“乃指所述历代之事止于太初,非谓作史岁月至太初而讫也”可知,赵翼更正了对《太史公自序》中的“至太初而讫”的误读,指出其应该为记述的史事的中止时间。其次,史实错讹的地方在将后世扬雄的话放入《史记》中,赵翼还进一步否认是后世褚少孙增补的可能,并推断出可能是由后人将《汉书》文字移到《史记》中造成的。最后,编撰不合常理的地方,在《史记·田儋传赞》中插入蒯通的事迹,不合体例。
【参考译文】
司马迁作史年岁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说:“身体遭受腐刑,可是却隐忍苟且活下来的原因,是害怕离世后文辞不能显扬在后世啊。”言说评价的人于是就认为司马迁遭遇李陵的祸患之后才决心努力作《史记》,而不知道不是这样的。他的《自序》中说:父亲司马谈临终前,嘱咐司马迁著述历代的历史。父亲去世三年,他被任职为太史令,就开始辑录梳理典藏文献。担任太史令五年时,正值太初元年,改正朔(历法),正值孔子作《春秋》之后五百年的时间,在此时开始编纂史书。在刚刚着手编写摄取锤炼的时候,却遭遇李陵的祸事,惋惜史书不能完成,所以遭受极刑而没有怨言。这样说来他被任职为太史令,就开始编纂史料,五年后是太初元年,那么刚担任太史令时是元封二年。元封二年到天汉二年遭遇李陵的祸事,已经十年了。又《报任安书》中说:“任安身负难以预测后果的罪名,将接近深冬,担心他仓促之间死去,那么我的心意最终就不能传达给他,所以大体上陈述一下心声。”任安所抱的不测之罪,缘起于戾太子因巫蛊的事情斩杀江充,让任安发兵帮助进攻,任安受他的统领而没有发兵。武帝听说了,以为任安怀有二心,所以下诏将他斩杀于闹市。这封信正是任安获罪将要处刑的时候,是征和二年的事。从天汉二年到征和二年,又经过了八年。统计司马迁作《史记》,前后一共有十八年。况且任安死后,司马迁还没有离世,一定另有删改订正修改的事情,书完成一共有二十多年啊。他在《自序》结尾说:“从黄帝以来,到太初而中止。”是指所记述的历代的事情中止于太初年,不是说写作史书的年月到太初年而终止啊。李延寿作《南》《北史》一共花了十七年,欧阳修、宋子京编著《新唐书》也是十七年,司马温公作《资治通鉴》一共十九年,司马迁写史书的年岁更是超过这些时间。结合班固编撰史书的时间一起来看这件事,可以懂得编订史事不能勉强地动笔啊。元末编修《宋》《辽》《金》三部史书,不到三年;明朝初年编修《元史》,两次动工,不到一年,难怪它草率不合情理,是史家之书中最差的。
史记有后人窜入处
《史记·田儋传赞》,突然说到蒯通这个游说之士,著书有八十一篇,项羽想要封赏他却不接受,这件事和田儋有什么关系而要在赞中说到他 《司马相如传赞》中说:“司马相如虽然有很多虚浮的文辞和夸张的论说,但是文章的关键和宗旨,是引导人们节俭。扬雄写作奢靡华丽的文赋,劝勉众人讽谏少数,还能将郑卫的文辞自如发挥,文章结尾处雅正,不也有不足吗 我采集他的言辞中可以论说的编写在文中”之类。考查扬雄是汉哀帝、平帝和王莽时候的人,司马迁凭什么预先引用他们的话 这不是褚少孙补录的,是后人改动加进去的。《汉书·相如传赞》也是一样,难道本来是班固引用扬雄的话写了赞,而后人反过来移来作《史记》的传赞吗 《外戚世家》记叙卫子夫得宠的地方,不称呼今上而说武帝,这或许是褚少孙改动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墨竹
梅尧臣
许有卢娘能画竹,重抹细拖神且速。
如将石上萧萧枝,生向笔间天意足。
战叶斜尖点映间,透势虚黍断还续。
粉节中心岂可知,淡墨分明在君目。
题画竹
郑燮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诗先介绍画家及她的作画特点,然后对画作的整体以及细节处进行赏析,描写有层次感。
B. 郑诗前两句浓缩诗人多年的画竹经验,即长期实践、勤练苦思,这也是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C. 从诗歌的标题和内容可知,虽然都是题画诗,但两诗的写作目的和艺术见解并不完全相同。
D. 两首诗都运用了叙述、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细致生动地刻画了竹子的神韵,画面感强。
16. 如何理解两首诗中“生”的内涵?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
【15~16题答案解析】
【答案】15. D 16. ①梅诗中的“生”指竹子在画家笔下如生般呈现,“生梢画得天意足”写出卢画竹逼真,竹子仿佛从石上生长于笔端,富有自然意趣,体现画作的生动鲜活。
②郑诗的“生”指绘画时的一种境界,“画到生时是熟时”,是说去除繁杂后,在似生非生、不落熟套时达到更高艺术境界,对艺术创新的追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相近的观点,即“ , ”。
(2)苏轼《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用“ , ”两句写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3)小刚想为一幅绘有古代兵器“戈”的图画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 , ”就很好。
【17题答案解析】
解析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须臾”“舷”“啸”“犀”“毂”等。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学叙事之所以_①,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两种因素形成不可代替的作用:情节内部的传奇性与悬念产生强大的吸附力,人们被“欲知后事如何”渴念牢牢拽住而无法脱身;众多斑斓夺目、逼真神肖的细节构筑或者还原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细节是对于事件整体一个切面的捕捉、截取,或者聚焦、扩大、展示某一个点,使之成为特写镜头。对于文学来说,细节制造的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_②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而缺乏充足的细节,如果人们读到的仅仅是故事梗概,文学的魅力会大打折扣。很大程度上是丰盛的细节再现使得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红楼梦》把一个既诗意又世俗的大观园带入了读者的想象之中。
作家擒获细节不能仅仅依恋所谓的灵感,精妙的细节有时是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锐利的观察和独特的颖悟,更多的是妙手偶得。只有了解足够的背景,作家才能知道一个即将破产的企业家穿什么服装赴宴,一个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的小职员收到一份婚礼请柬时的尴尬表情。总之,细节并不是文学之中_③的小节,相反,细节的展开几乎凝聚了一个作家的全部修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以“《红楼梦》”作为开头,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
【18~20题答案解析】
18.①引人入胜 ②不可或缺 ③无足轻重(每处1分,其余贴合语境的成语酌情给分,共3分)
19.修改示范:《红楼梦》在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中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它之所以能够把一个既诗意又世俗的大观园带入读者的想象之中,最大程度上是因为丰盛的细节再现。(每个分句1分,共3分)
20.修改示范:作家擒获细节不能仅仅依赖所谓的灵感,精妙的细节有时是妙手偶得,更多的是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锐利的观察和独特的颖悟。(改对1处得2分,2处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冰箱”一般是指“电冰箱”。但其实早在电冰箱产生之前,我国就已有了“冰箱”。《现代汉语词典》1960年试印本就收录了“冰箱”一词,只有一个义项,指“冷藏食物或药品用的器具,里面放大块的冰,保持低温,防止腐坏”。由此可见,以前的“冰箱”就是一个放置冰块的特制的箱子,① ,以冷藏、保鲜食品或药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冷藏设备可以利用电能来制冷。我们为新事物命名时,在原有名词“冰箱”前加上一个“电”字作为修饰语,称为“电冰箱”。
“电冰箱”像个柜子,是前面开门的,② 其实,现在有“电冰柜”这个词,而且和“电冰箱”指的都是冷藏设备。 ③。电冰柜的制冷温度在0℃以下,只用于冷冻;电冰箱的制冷温度分0℃以上和0℃以下,可用于冷藏和冷冻。当然,它们的外形也有所不同,电冰柜是长方体,躺着放,门在上面,形状像箱子;电冰箱也是长方体,立着放,门在前面,形状像柜子。为什么名称与形状正好相反 这是因为“电冰箱”比“电冰柜”出现得早,人们已经把柜形的冷藏设备定名为“电冰箱”,所以,当箱形的冷藏设备出现时,只好定名为“电冰柜”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22.随着冰柜逐渐受到不少家庭用户的青睐,某冰柜厂商准备加大市场宣传的力度,请你为他们的产品展台拟写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使用对偶句式和拟人修辞手法,体现冰柜不同于冰箱的特质,不超过20字。(5分)
【21~22题答案解析】
21.①利用冰块融化吸热来降低温度(2分) ②为什么不叫“电冰柜”(1分) ③它们之间主要在于制冷温度不同(2分)
22.示例:①“大肚”能容,专一“锁”鲜: ②“有容”乃大倍沉着,“冷酷”到底更新鲜。(凸显特质2分,拟人2分,句式1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重庆有一条特殊的地铁线,人们亲切地称它为“背篓专线”。原因是重庆很多菜农背着背篓搭乘这条地铁去市区卖菜。最近有网友说,建议早晚高峰时段禁止乘客携带菜筐等大型物品,因为这可能会占用过多的空间给其他乘客的出行带来困扰。对此,重庆轨道交通方面回应得很干脆,只要行为和物品合规,就不会干涉。那怎么来看待重庆菜农带着菜筐上地铁?有人觉得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合法合规,在情在理。有人说,一条地铁,一座城市的包容,就是既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扁担。也有人说,这条轨道交通跑出的不只是风驰电掣的速度,还跑出了便民惠民的温度。城,所以盛(盛:接受,容纳)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其实不只是重庆,我国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幸福城市,用人性化安排呵护烟火日常,用制度设计提升大家的幸福感。这样的城市有温度!
上面的材料给了你哪些感悟,使你有了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个字。
答案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