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花江峡谷大桥旅游区将试运营,打造成“世界大桥地标+喀斯特地质博物馆+布依非遗原乡”的超级融合体。
试运营期间,云渡服务区、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桥塔区、瀑布观景台、陂峦(望云岭)营地、小花江布依族传统村寨、游船码头等区域将对外开放。
为保障游览体验,试运营期间除云渡服务区外,其他区域每日限流5000人,需提前1天通过官方渠道预约,线上预约通道为微信公众号“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旅游区”和官方小程序“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旅游区”,目前预约通道已经开启。
花江峡谷大桥与桥位周边的三叠纪地质奇观、少数民族风情、红色战斗遗迹等结合,使桥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大桥的美学设计中融合当地自然景观及古海洋遗迹,如大桥主塔涂装结合当地“绿水青山、峰丛地貌”的元素,并体现祖国“千里江山,只此青绿”的意境。
为充分考虑旅游业态的需求,大桥利用下层钢桁梁层高空间设置观景廊道、高空竞速跑道、高空蹦极,让游客体会世界第一高桥的壮观,也可以参与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等。特别是大桥夜晚的水幕灯光秀,将带游客感受世界第一高桥的光影震撼,游客可一次打卡“桥体观光、极限运动、地质奇观、非遗体验”等。
相关新闻
世界第一高桥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与创新
在建设中,花江峡谷大桥凭借科技创新和智慧方案,攻克复杂风场等系列世界级难题,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与创新。9月27日,记者来到大桥,详细了解其建设、维护等方面的科技含金量。
“如何对抗峡谷强风是施工的难点之一。”贵州交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洪举说,花江峡谷大桥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达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峡谷两岸最窄处仅300米,地形复杂、地势险峻。有时瞬时风力最高可达强台风级别的14级,给施工造成一定难度。为掌握风的规律、确保施工安全,建设中使用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对风速进行观测,24小时自动采集风场数据,为施工提供精准气象参考。同时,为确保通车后的桥梁主缆安全,在15米高范围内安装了防火装备,使用特殊材料防火,以防止火灾对钢丝的寿命产生影响。
韩洪举介绍,建设中使用第4代智慧缆索吊装系统,运用高清摄像头+北斗系统+物联网技术,实现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监控和预警,确保吊装的精准度,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同时,实现除大风天气以外的24小时吊装作业和一键吊装,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安全风险,整个吊装过程仅用73天就全面完成。
记者 张薇 衣琼/文 周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