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个大学,很多人第一问不是看它有多美,而是:毕业后能不能扎实就业?能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多可能?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单靠课堂教学已经不够,更需要学校搭建平台,让经济条件不再成为限制梦想的墙。
这方面,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励行国际计划”这样的实践,正为学生打开就业与成长的双重通道。今年暑期,华理出资资助16名本科生赴新加坡开展研学实践,其中不少同学来自国家重点帮扶地区、还是家中首位大学生,甚至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学校的用意很清楚:让“经济困难”不再是阻碍出国视野的拦路虎。学生走出去亲身体验国际课堂、跨文化交流,这种培养模式,对于未来就业市场尤其宝贵。材料科学的陈虹旭总结道:“原来课本里的‘外面的世界’真的触手可及。”这股“国际实践赋能就业潜能”的教育温度,恰恰是华理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内在动力。
数据显示,华理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持续稳健:2024届升至93.25%,较前两年继续上扬;研究生则保持在更高的水平。与此匹配的是在国际视野的铺垫下,学生更具就业竞争力,也更具深造能力。2023届本科生中,约10.20%出国(境)深造,其中超过半数进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前100的高校。与此同时,38.48%的学生选择国内升学,并且96.65%进入“双一流”高校,这说明学校在深造与就业两方面形成了良性互补。
就业率是硬指标,而“出国比例”和“国内升学质量”则是深层次竞争力的体现。华理让更多学生扎稳就业,也让一部分目标学术路径的学生更有底气。这种“双轨并行”的发展,更值得考生关注。
整体来看,华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国领先。学校在QS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6名,这意味着华理毕业生在全球角逐职场时,拥有更多优先权。此外,2024届毕业生在上海就业的比例超70%,就业岗位覆盖制造、能源、互联网、金融、医药、航空航天等各行业,合作雇主包括华为、宁德时代、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展现其就业市场的通达性与质量。
扎根上海这样的国际化都市,是就业资源加持的“大加分项”。考虑到华理学生多数能进入知名企业实习与就业,这说明学校“国际视野带动就业质量”的努力没有白费。
回到“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核心理念:学校不是简单帮学生“凑数出国”,而是在给予经济支持的同时,塑造他们的跨文化适应力、思辨能力和表达力。这正是未来企业和科研单位最看重的软实力。陈虹旭、桑婷婷等学生的真实反馈,生动体现了“走出去”后对就业能力和人生目标的双重塑造。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大学不仅能“让你就业”,还能让你“有理由就业在国际平台”,那么华东理工大学值得好好考虑。它提供的,不只是上海就业资源、国际合作渠道,还有“资助开路、视野加码”的成长方式。那些经济上不轻松、背景不显赫的学生,也有机会通过学校的项目,看到更大世界、跨入更高起点。这不仅是就业准备,更是人生格局的提前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