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奔涌向前,每一次划时代的变革,都始于一把解锁新可能的钥匙。今天,以大模型与多模态A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扮演着这个关键角色,深刻地重构着从生产生活方式到思维认知的整个世界。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已不再是遥远图景。
势之所向,如何将AI的钥匙用于开启教育的新未来?答案或许就藏在具体的实践里。近日,成都东软学院教师在四川省教师AI应用能力大赛中的优异表现,便将一个鲜活的案例置于聚光灯下——这所学校正主动站在时代趋势与教育创新的交汇点上,以其独特的方式回应着这一时代叩问。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公布的首届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大赛获奖名单中,成都东软学院的教师团队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的佳绩。
这场比赛恰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得以窥见成都东软学院这所特色鲜明高校的内在逻辑与真实样貌,不仅仅是一所“教IT”的学校,更是一所致力于“用IT思维重塑教育”的学校,其独特的基因在这场大赛的细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报道中提及的获奖项目,深刻反映了学校将前沿技术与教育理念深度融合的探索。例如,在“AI教育智能体设计与创新应用”方向,团队并非简单地将AI作为炫技的工具,而是深度融合了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启发式教学精髓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认知科学规律,旨在构建一个能提升用户“自学力、思辨力、知识巩固力”的自适应学习引擎。
这种做法,直指当前AI时代知识获取便捷但流于浅层、易于遗忘的痛点,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前瞻性与人文关怀,表现出成都东软学院的教育者们在积极拥抱技术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深度思考和能力内化。这种“技术为体、教育为魂”的理念,恰恰是学校整体办学思路的缩影。
将视角从这次获奖延伸开去,会发现,这种强调应用、注重融合的特色,贯穿于成都东软学院的方方面面。学校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区,其“山水校园”的环境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远离浮躁、潜心向学的宁静氛围。但更为核心的是其“智慧校园”的内核,师生标配笔记本电脑,校园全域覆盖高速网络,确保学习、开发、协作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将课堂延伸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即学即用”。
此次大赛中另一个获奖方向——“人工智能教学创新应用课例”,则展现了学校在教学模式上的革新。基于超星智慧教学平台与数智化沙盘系统,学校构建了“师—生—机”协同的教学模式,通过AI助教、智能学情分析等工具,实现教学全流程的智能化支持。
综合来看,从一则教师获奖新闻切入,看到的是一所定位清晰、特色突出、勇于创新的应用型大学。成都东软学院或许不追求传统综合性大学的宏大叙事,而是选择在信息技术与应用教育的交叉领域深耕细作。在这里,学习不仅仅是聆听与记忆,更是动手、创造与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