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火中萌芽的专科院校到现代化综合性高校,从单一学科布局到多领域协同发展,中国高校的成长史,从来都是一部敢闯敢试的突破史。它们中有的依托地域优势开辟特色赛道,有的凭借制度革新打破发展瓶颈,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淀,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领域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而在我国唯一热带岛屿省份海南,有一所医科院校正以“破釜沉舟”的改革魄力,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从“名不见经传”到“改革标杆”的蜕变,它就是海南医科大学,其发展轨迹不仅印证了高校转型的可能性,更让人们看到了地方医科院校冲刺高水平发展的强劲势头。
海南医科大学的发展脉络,是一部从“夯实基础”到“跨越升级”的奋斗史。这所创办七十余年的高校,早年以“海南医学院”之名扎根热带海岛,初期以培养基础医疗人才为核心,虽为海南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大量力量,但受限于地域资源、科研平台等因素,长期处于“双非院校”的发展瓶颈期,甚至面临“招生规模与教学资源不匹配”的恶性循环。
而在2023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全职南下担任校长,一场“惊涛四起”的改革就此拉开帷幕,也让该校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改革的首要抓手是推动海南省医学科学院从“一块牌子”变为“实体科研高地”。此前十余年,医科院仅停留在纸面,而在校长陈国强的推动下,该校通过租赁场地快速解决科研空间问题,对标国际高水平实验室配置上千万设备,还建立了与校本部完全不同的运转机制,为科研人才打造独立先进的工作环境。
仅两年时间,依托医科院实体化运行,该校成功引进C类(相当于国家优青)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1人、青年人才95人、博士后41人,更实现国家级青年人才自主培养的突破,科研实力实现了飞跃。
在人才培养层面,该校更是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打破旧格局。2023年11月,该校启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五年制专业总学时从3888学时减至3342学时,四年制专业从3138学时减至2573学时,同时砍掉环境科学、市场营销等缺乏竞争力的非医学专业,让“医科大学姓‘医’”的定位更加清晰。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校投入1000万元支持本科生科研,无论年级高低,只要有想法、有团队就能申请项目,一年可支持100个项目、惠及400名学生,目的不是追求即时成果,而是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创新思维;此外,本科生超半数课程在医院完成,更早接触病患、适应职业角色,这些举措让人才培养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也让“精英医学教育”的理念落地生根。
2024年5月,教育部正式同意海南医学院更名为“海南医科大学”,这一更名不仅是校名的变化,更是对该校学科实力、办学水平的认可,也让更多考生看到了这所学校的发展潜力,不少本科学生也表示“从骨子里涌出自豪感”。
如今的海南医科大学,不仅是海南高校改革的示范单位,更凭借热带医学、海洋药物等特色研究方向,有望在服务东南亚卫生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对于想在医学领域深耕、期待在特色赛道突破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