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向来被称为「补习王国」。在这个教育竞争极度激烈的国家,补习不仅是常态,更是许多家庭的刚需。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绩不惜花费重金,这支撑起了庞大的补习产业。然而,当人工智能学习助手以更低的价格、更高的灵活性进入市场时,这一固有的传统补习行业格局正在被撬动。近年来,从聚焦具体学科的 WizzTutor 到全科平台型的 Tutorly,AI 辅导正在快速崛起。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市场的变化,也引出了新的问题:AI 能否在降低教育成本的同时,真正改善教育公平?
新加坡教育体系以竞争激烈著称。小学离校考试(PSLE)、O 水准和 A 水准等关键节点,被普遍认为决定了学生的未来走向。为了确保孩子在这些关键考试中保持优势,家长们往往在课余时间安排大量补习,衍生出一个庞大而稳固的补习产业链。对于许多家庭而言,补习早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带有刚性需求的「必需品」。然而,动辄每小时数十新元的高昂费用,却让补习成为一笔沉重负担,也在无形中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具有破局的潜力。《亚洲新闻台》的报道显示,部分家长已经开始考虑减少孩子在补习中心的时间,转而尝试让他们使用 AI 辅导工具。这一趋势既源于对经济成本的考量,也反映出家长们对新型学习方式的开放态度。
与此同时,新加坡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简称 MOE)也在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近年来,MOE 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在线学习平台和探索自适应学习系统,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自主学习,并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更个性化的教学支持。这些政策上的推动,为 AI 学习助手进入家庭与补习市场创造了更开放的环境。
WizzTutor 是一款专注数学科目的 AI 学习助手。它并不是泛化的 AI 问答工具,而是一款专为数学考试量身打造的学习助手。平台的训练素材全部对接 MOE 的数学大纲和历年考题,确保学生练习题目和解法都紧扣考试要求。在新加坡这样高度应试导向的环境中,这种「考试匹配度」无疑是最能打动家长的卖点。
价格策略同样具有颠覆性。与动辄每小时数十甚至上百新元的补习课相比,WizzTutor 的订阅费用仅为每日 2 新元。换句话说,一周不到一节传统补习课的价格,就能换来 24 小时随时可用的 AI 导师。这种鲜明的对比,为它创造了「降维竞争」的优势,有望使得更多家庭能够以可负担的方式获得持续的学习支持。
更值得注意的是背后的创始团队。一位是拥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能够敏锐把握学生在学习中最常卡壳的环节;另一位则有企业管理与市场运营的背景,懂得如何把教育产品推向更广的受众。两者的结合,使得 WizzTutor 不只是一个技术实验,而是一场教育资源普惠化的尝试。他们的目标并非单纯取代家教,而是通过 AI 把「原本稀缺的个性化指导」扩展到更多家庭。
与之相比,Tutorly 则呈现出另一种更具平台化的路径。该平台涵盖从小学到大专的大部分科目,收费模式为每月 49 新元。付费用户不仅可以向 AI 导师提问、寻求解释和获取练习题,还能无限制地访问过去一年的试卷与其他学习资源。对于尚未付费的用户,平台同时提供免费计划,但问题与回答的次数有限,这种分层订阅的商业模式,使 Tutorly 既能吸引大规模尝鲜的学生,也能通过付费升级实现稳定的收入。
Tutorly 的联合创始人 Dan 之所以萌生这个想法,源于自己对教育公平的思考。当他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传统补习」时,他希望能够通过 AI 来弥补这一差距。在他的设想中,AI 辅导并非取代教师,而是成为帮助学生跨越资源鸿沟的工具。这种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的创业逻辑,揭示出 AI 辅导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通过 WizzTutor 与 Tutorly 两个案例可以看到,新加坡的 AI 辅导并没有走出单一模式,而是在不同方向同时展开。WizzTutor 把重心压在数学考试上,以精细化和本地化取胜;Tutorly 则试图搭建一个覆盖全学段的学习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和订阅制走向规模化。两者相互映照,共同呈现出这个「补习王国」正在孕育的教育新格局。
AI 学习助手的出现,为新加坡的教育生态带来了新的可能。它以极低的价格进入家庭,缓解了教育支出的压力,也为长期被忽视的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契机。对于那些过去无力承担优质补习费用的家庭而言,AI 工具的普及可能让他们第一次真正拥有了「平等获取学习资源」的机会。与此同时,AI 辅导的全天候可用性与交互灵活性,也让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提出问题、获得反馈,这在传统补习模式中几乎无法实现。更长远来看,AI 工具通过持续交互积累的数据,有望为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从而推动新加坡教育体系向更加因材施教的方向迈进。
但与此同时,风险与挑战也不容忽视。最直接的问题是准确性。AI 模型的回答并非总是正确,一旦错误被学生采纳,可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甚至动摇家长与教师的信任。这意味着,AI 必须在技术层面不断改进,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监督机制。其次是依赖性风险。如果学生过度依赖 AI 给出的答案,而缺乏独立思考与批判性分析的训练,长远来看可能削弱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创造力。此外,AI 辅导在数据使用、隐私保护和监管规范方面同样存在挑战。如何确保学习数据的安全?如何避免在新形式下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这些都需要行业、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回应。
尽管如此,AI 辅导的未来潜力依然值得期待。它不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但可以推动教育价值链的重组。机械化、重复性的练习与解题环节,可以交由 AI 来承担;而教师则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支持上。这样一种分工,有望让教育更高效、更具人性化。
「补习王国」的未来或许不会因为 AI 的到来而彻底颠覆,但教育的版图正在被重新绘制。对于新加坡而言,这既是一场市场实验,也是一场教育变革的前奏。AI 学习助手究竟能否改变教育格局,还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