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从中央层面为基层减负工作划定了路线图。基层是党和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但往往面临任务繁重、权责错位、忙而低效等困境。推进基层减负,要通过划清权责、优化导向、强化赋能,让基层从无谓负担中“松绑”,把精力聚焦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上。
划清职责界碑,让基层从被动担责转向主动履职。当前基层负担重的核心症结之一在于权责不清、权小责大,产生了“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基层时常被动应付不属于自身权责范围的各类事务,挤占了本该用于民生实事、政策落地的时间和精力,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破解这一难题,需要规范明晰基层权责: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并加强动态管理,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坚决杜绝“甩锅式”摊派任务,不得随意新增事项;另一方面,要完善清单外事项准入制度,对已下放事项进行清理规范,同步下放相关资源;对超出基层能力的事项及时“上收”,兼顾基层工作自主权和办事实效性。当基层权责对等、边界清晰,既能减少无效负担,更能让干部明确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激发主动履职的内生动力,让基层治理从乱作为、慢作为转向精准作为。
树立实干灯塔,让基层从留痕务虚转向实干为民。推进减负,既要狠刹文山会海歪风,更要重构考核评价体系,拿出真招实招,破解务虚难题。严格精简会议,对部门牵头的会议能合并的不单独开、能线上的不线下开,杜绝陪会、重复参会;严格精简文件,明确各类文件字数上限,做好发文日常动态监测,切实制止“红头转白头、正式换便笺、多文合一规避计数”等不当行为。创新考核方式,减少纸质台账、会议次数等虚构指标,增加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务实标尺,通过实地走访、群众座谈,直观了解基层工作成效,避免听汇报、看材料的形式化考核。当评价导向从务虚转向务实,基层干部才能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走访调研、帮扶群众、化解矛盾中,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信任感。
加满赋能油舱,让基层从有心无力转向有力有为。实现基层减负要通过强化资源赋能,让基层有能力、有条件承担起治理重任。当前部分基层“减负后仍难干事”,问题在于人力、技术、资金等资源不足。在人力赋能上,畅通优秀干部向基层流动的渠道,通过下沉编制、定向招录等方式充实基层力量,同时加强干部业务培训,提升履职能力;在技术赋能上,推进数字政务向基层延伸,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减少重复填报、多头报送,用科技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在资金赋能上,加大对基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避免“只给任务不给钱”,保障基层有足够资金开展民生服务。当基层拥有充足的资源支撑,减负才能真正转化为提质增效的动力,让干部从“想干事却没条件”的困境中走出,以更强的能力、更足的底气服务群众,推动基层治理水平整体提升。
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划清职责是基础,实绩导向是关键,提升赋能是保障。唯有三者协同发力,才能让基层干部真正轻装上阵,让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坚实的基层根基。(胜天镇人民政府:黄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