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小长假过半,大家都去哪儿玩了?
这些年,我也带孩子去过一些地方,我越来越发现假期最大的意义或许不止于看世界,更在于让孩子离开课本,走进真实的社会,多接触不同的人,在无形中完成一次次小小的“社会化”练习。
社会化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生硬,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学会和这个世界真实的人、事、物相处。
可能很多人觉得让孩子“社会化”是很复杂的一件事,但我个人理解,其实做起来并没有多难。
简单来说,孩子外出自己点一次餐、点一杯水就是初步的社会化。
因为在这个过程里,他要计划自己吃什么,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服务人员打交道,形成社会经验,这就是初步的社会化场景。
可能有妈妈会觉得,这有什么好着急的,孩子大了就会跟人打交道了。
但事实上,哪怕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大学,不敢跟老师沟通、不会跟同学合作、出门不敢问路的孩子比比皆是。
甚至有的到了成年以后,都不太会处理跟别人的关系,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社交场合。
之前偶然间看到过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说孩子的社会化不是长大了自然就会,而是在童年通过反复练习完成的。
如果18岁以前没有完成这个训练,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胆怯、过度依赖或者遇事情退缩。
所以这个假期,我们不妨也从一些简单的小事开始,带着孩子练一练这项人生基本功。
现在的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正在“退化”
社会化的本质,其实是学会从别人那里拿结果。
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与人交往的社会中,孩子需要敢于求助、敢于沟通,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合作。
但从目前的现象来看,很多孩子都没有完成社会化的过渡和适应,导致他们在进入社会时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自主能力、规则意识和熟练掌握人情世故的能力,也因此面临着很多挑战。
之前刷到过一个帖子,很多企业都在吐槽一种求职现象,带家长来面试。
这些应聘者,基本都是大学毕业的20多岁年轻人。到了面试地点,签到表是家人给签的,填表格、现场面试时,家长比孩子本人都积极。
最后企业一脸懵,到底是谁找工作?评论里更是一片唏嘘,这是找监护人吧!
这些荒诞场景背后,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许多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严重滞后。
这些年轻人可能学习成绩很好,但在初入职场时却难以适应环境和身份的转变,遇到问题习惯依赖家人。
即便是最后入职了,可能也会因为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关系技能等能力欠缺而难以融入团队。
前段时间,我还刷到过另一条帖子。
有位网友说,自己爸妈都是普通人,没机会学习人情世故,上学又只学书本知识,上班后一点都不了解社会规则,犯了好多错才慢慢适应,所以非常羡慕社会化程度高的人。
这就是没完成社会化的痛处,不是不想好好跟人相处,是根本没练过怎么处。
当妈的其实都懂, 培养孩子的这些社会技能,就是给孩子的未来攒资本。
孩子总会长大,要独自面对学校、职场、生活的种种挑战。如果我们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没有给他们足够的社会化训练,那么当他们真正需要独自面对生活时,很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经验而处处碰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社会化训练就像是一份保险,让孩子具备更强的生存力,让我们做父母的敢安心放手。
培养孩子的社会化能力
其实可以从一些小事开始
培养社会化能力,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核心就一条,我们往后退一步,把实践机会交给孩子。
这个国庆假期,无论你是带孩子出门旅行,还是在家附近活动,都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
比如出去吃饭的时候,让孩子自己点餐。从让孩子点一杯水、一份甜品开始,逐步过渡到点一顿完整的饭菜,这个过程是让孩子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需求、并考虑到大家的需求,然后进行选择。
如果外出旅行住酒店,可以让孩子去前台要拖鞋、洗漱用品,或者问一下早餐时间、Wi-Fi密码等。
这些简单的互动,培养的是孩子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 让孩子以后走到社会上,敢跟人沟通、敢解决问题。
但是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很多家长习惯当孩子的“传话筒”。孩子说“妈妈,我想喝可乐”,家长就立刻转头对服务员说“来杯可乐”。
为什么不能让孩子直接说呢?如果我们总是充当这个传话筒,永远横在孩子和社会之间,孩子就会形成依赖,永远觉得自己不需要独立面对社会。
我们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的人,而是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实践。
当妈这些年,我其实也会有意识地在一些小事中培养两个孩子的社会化: 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孩子和我都能做的事情,优先让他做。
从图图小时候起,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 问路、点餐、结账、跟老师沟通......这些他能胜任的事情,我都会放手让他去做。
现在图图12岁了,能够独立完成很多事情,自己去踢球、踢完球和同学一起吃饭,吃完饭再自己回家,有时候还会带着弟弟去上课,顺带负责给弟弟点外卖。
包括去年暑假我们去德国看欧洲杯,整个行程的机票都是图图研究和预订的。他比较了很多个方案,最终选择了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并且也没有损失体验感。
这让我更加坚信,孩子的社会化能力是在一次次自己开口、自己解决的小事里练出来的。
国庆带孩子出门,正是锻炼社会化的好时机, 大家也可以顺便让孩子适当锻炼锻炼,但可能也要注意一些小细节:
1、不苛责:允许孩子犯错
点错菜、问错路、说错话都没关系,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走路一样,难免会摔倒, 但每一次摔倒都是学习平衡和协调的机会。
2、不设限:抓住所有场景
训练孩子的社会化,不必拘泥于哪个场景。
在餐厅,可以让孩子主动点一杯饮料;
在景区迷路,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问路;
在超市购物时,可以让孩子自己挑选商品、排队结账;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可以让孩子自己买票、找座位。
只要我们有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让孩子锻炼的机会。
3、不插手:让孩子多尝试
犯错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但 别急着批评指责孩子,也不要急于替他们解决问题。
多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机会,第一次可能做得不太好,但第二次、第三次…… 随着经验的积累,孩子会越来越从容自信。
小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了,我们可以在出去玩的时候,帮孩子完成一次重要的成长跨越, 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里,长成独立、自信、温暖的大人。
好了,就先聊到这里。 祝大家假期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