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肖暖暖 通讯员 白兰
“以前儿子跟我没话聊,现在我每周来‘爸爸班’学教育,还会写鼓励贴,儿子跟我越来越亲近,一个月说的话比以前一年都多!”不久前,杭州建兰中学第四期“爸爸班”结课现场,810班学生家长洪涛(化名)感慨道。
受访者供图
据悉,这堂专为父亲群体打造的“成长课”,是杭州扶鹰教育与建兰中学联合推进“王金海智慧父母研修班”的实践成果。不仅让不少爸爸实现了育儿理念的转变,更成为探索家校社协同共育、破解青春期亲子沟通难题的生动实践。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专属课堂唤醒爸爸育儿角色
以“王金海智慧父母研修班”为纽带,建兰中学与扶鹰教育联动搭建父母智慧课堂的探索,始于2024年初。
实践中,他们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参与研修班的家长里,妈妈占比高达四分之三,少数爸爸身处女性主导的课堂中,常因尴尬、疏离而难以投入。
“我们想给爸爸们一个专属空间,让他们用男性的方式聊育儿、谈家庭。”建兰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想法与扶鹰教育不谋而合。
2024年10月,在双方合作下,“建兰中学智慧爸爸研修班”(简称“爸爸班”)正式推出。截至 2025年8月,“爸爸班”已连续开展四期,期期爆满,参与家长的反馈远超预期。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课堂上的“反差场景”很鲜活:热场环节,平日里严肃的爸爸们虽然动作稍显笨拙,但仍跟着节奏跳集体动力操;筷子微笑练习时,从最初的拘谨羞涩,到逐渐展露自然笑容。
受访者供图
更显著的变化发生在课后,不少人从“沉默型父亲”转变为“暖心沟通者”。他们提笔给孩子写家书,“你每天坚持晨读的样子,爸爸很佩服”“遇到难题不放弃,这点比爸爸强”,字里行间满是平日难以说出口的认可。给妻子写的鼓励贴也让家庭氛围变得更好,“家里每天干干净净,多亏有你”“今天的菜比饭店还香,娶到你太幸运”,不少妈妈晒出便签时笑称“没想到他这么细心”。
从“盯成绩”到“懂孩子”:
家长成长带动亲子关系升温
“以前孩子成绩波动,我就忍不住说教‘怎么又粗心’,后来他干脆不跟我聊学习。”洪涛的经历,曾是许多爸爸的缩影。
参加父母研修班后,在带导老师的引导下,他试着改变沟通方式:不再追问成绩,转而关心起孩子的日常生活,还坚持用“描述事实 + 鼓励”方法给孩子写便签。两个月后,孩子不仅期末考出意料之外的好成绩,还主动提出让他帮忙看看复习计划。
809班学生家长刘海亮(化名)的改变,始于“第一次写鼓励贴”。
“以前总觉得‘夸多了会骄傲’,刚开始打卡时,我字斟句酌才写下‘你主动帮奶奶拿东西,爸爸觉得你很孝顺’。”刘海亮记得,儿子看完偷偷把便签贴在文具盒上,后来还回了一张 “爸爸,你最近笑的次数变多了”。
如今,他每天雷打不动写鼓励贴,“不要怕夸孩子,孩子是夸不坏的。你越夸他,他对自己的要求越高”。
“爸爸班”学员给孩子写的信。受访者供图
705班学生家长戴彭(化名),最初是被妻子“拽”进研修班的。
“一开始觉得没必要,四十多岁了还要学‘做爸爸’?”但当选班级班长后,他跟着学习《爱的五种语言》《情绪管理》等内容,逐渐意识到自己教育孩子时存在的问题。“现在我会控制脾气,孩子压抑的情绪少了,还会主动跟我分享学校的小事。”戴彭说,夫妻关系也随之改善,“以前总拌嘴,现在知道用‘同频同理’的方式沟通”。
家校共育见实效:
心理问题学生减少,成长更有“温度”
结课现场,不少爸爸主动分享成长故事:805班家长万盛林(化名),从“害怕露齿笑”到坚持每天微笑打卡,重新收获了亲密的父子关系,“仿佛看到小时候孩子喊‘爸爸’时的兴奋模样,才明白陪伴需要用心”;711班家长宋瀚文(化名),彻底摒弃“棒下出孝子”的旧观念,“现在孩子犯错,我先关心他的情绪、做他的后盾,他反而更愿意主动改正”……
“爸爸班”上的角色扮演环节,模拟家庭常见冲突。受访者供图
“爸爸班”上的角色扮演环节,模拟家庭会议场景。受访者供图
“一年多来,学校心理问题学生数量明显下降,尤其是初一新生,心理作业里‘开心’‘有信心’这类词汇出现得越来越多。”建兰中学校长陆韵的观察,直观印证了家校共育的实效。
陆韵强调,初一学生的首要目标是适应校园环境,而非追求成绩,父母研修班帮助家长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培养孩子的动力、毅力、能力,比分数更重要”。
这也是扶鹰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以长远眼光看待孩子成长,培养有温度、有内核的‘实心人’,而非只会考试的‘空心人’。”作为公益项目,“王金海智慧父母研修班”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派驻专业带导老师,将科学育儿方法送进校园、社区等与家庭紧密联结的场景中。
“‘爸爸班’是建兰中学与扶鹰教育实践的创新尝试,为我们深耕家庭教育领域提供了重要启发。爸爸们的深度参与,也为家庭教育增添了新的力量与视角。”扶鹰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爸爸班”为示范案例,深化与更多学校、社区的合作,让更多家庭在育儿路上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