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校园环境。信阳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丁少锋 李树华 韩志宏
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信阳师范大学始建于1975年,至今已走过整整50年。50年芳华无限,一代代信阳师大人扎根革命老区,弦歌不辍,始终把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杏坛毓秀,教泽流长,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多万人,仅教师就8万余人,其中400余人成为全国和河南省优秀教师,为河南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站高望远,顺应中国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潮流,加快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202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信阳师范大学,也同时开启了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新征程。
做好顶层设计
让发展更能行稳致远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办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深入研究世情、国情、省情、校情,科学谋划,精心布局,群策群力,形成了具有师大特色、符合师大实际、深得师生认同的发展方略,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近年来,学校锚定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目标不动摇,制定发展规划,建强人才队伍,统筹学科和校区建设,深化教育教学、内部治理体系、后勤管理体制、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夯实民生和资金保障,强力推进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高层次成果等关键指标明显提高。学校先后获评“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国际影响力河南十大高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人民满意的十大高校”“河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军院校”。
强化教育教学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出台本科教育振兴计划等系列指导性文件,两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1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河南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和中小学教师校长研修院、河南省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专业结构持续优化,现拥有80个本科专业,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教育教学成果丰硕,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1个、国家级课程15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5项。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学科专业竞赛中屡获大奖,每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0%以上,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推进学科建设
厚植特色优势
按照优势学科登峰、薄弱学科提质、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凸起的思路,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工作举措,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学科“龙头”地位更加突出。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三个学科先后入围ESI前1%,获批新一轮河南省重点学科8个,大别山特色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炎黄学2个学科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新能源材料与节能储能技术入选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数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上榜第五轮学科评估榜单,教育学、心理学、数学3个学科连续7年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深化博士点培育学科建设,2018年获评河南省“十三五”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确立为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培育单位,2025年获评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
突出人才强校
建强师资队伍
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兴学强校的第一资源,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坚持人才引进、稳定、培育、用好四维并举,实时调整人才政策,实施南湖学者奖励计划,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以来,引进优秀博士500余人,使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增加到9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学部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省特聘教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教学名师等称号教师200多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获批省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涌现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6人,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一大批师德典型被人民网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聚焦科学研究
创新氛围浓厚
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学术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打造高水平科研队伍,强化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培育重大科研项目,不断提升科研实力。近7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0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到账4.8亿元。牵头建设大别山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50个,荣获河南省科技奖16项、省部级社科奖68项,出版学术著作68部,授权专利549项,年均发表SCI、CSSCI、SSCI等高层次论文400余篇。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强化合作交流
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坚持对外开放战略,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加强对外沟通联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以来,新增国(境)外合作院校10余所,与印度尼西亚伽内什师范大学共建巴陵康孔子学院,与蒙古国额图根大学合作举办景明国际学院,派出汉语志愿者56人次,招收留学生199名。持续壮大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区域办学影响不断扩大。发挥智库作用,与地方共建“信阳美好生活研究院”“信阳发展研究院”“信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院”“茶叶检测中心”等。加强与潢川县谈店乡万营村结对帮扶,校地结对帮扶和定点帮扶在全省综合考评中多年获“好”等次。
深化综合改革
激发内部治理活力
不断优化基本制度与治理体系,以“制度建设年”活动为抓手,推动规章制度“废、改、立”,修订党务工作规章制度65项、行政工作规章制度46项。坚持目标导向,以客观公正、突出贡献为原则,修订绩效分配办法,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评机制。深入实施“院办校”改革,进一步增强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加强民主管理,召开新一届教代会、团代会、离退休职工座谈会、辅导员座谈会等,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学校重大活动与重点工作,建言献策。学校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新时代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平安校园”。
强化基本建设
夯实基础服务保障
持续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彻底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瓶颈问题,在谭山校区周边拓展土地1100亩,稳步推进北大门及周边区域建设,投资2.6亿元建设实验科研综合楼。构建现代化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组建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加强图书馆、档案馆建设,获评“河南省高校阅读推广先进单位”。完成“银校合作”智慧校园一期项目建设。淮河校区已全部建成使用,理工学院一期建设完成,多校区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总值达到1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亿元。
抓好思想政治教育
拓展立德树人成效
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实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八大工程”,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加强河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河南省高校“融媒体+育人”工作试点单位建设,协调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1名教师应邀参加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首批河南省高校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五个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新模式探索被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进入河南高校A级序列。推进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精心打造谭山、崇实、致学、明德4个书院,谭山书院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示范书院”。巩固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成果,连续五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并连续两届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加强党的建设
筑牢管党治党根基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持续深化理论武装,确保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被评为全省高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示范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获评全国样板支部3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省级标杆院系2个、省级样板党支部12个、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通过十届省委第五轮巡视和十一届省委第一轮巡视,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积极创建清廉学校,获评省清廉学校创建行动示范校培树单位。扎实做好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建设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信阳师范大学正在研究制定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学校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擘画未来发展蓝图,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以赴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应有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