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人们正在用一种新的方式讨论青少年的时间安排。这次,孩子们自己站到了舞台中央。
在巴黎的一场特别会议上,一群十几岁的年轻人坐在一起,认真讨论着一个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不是普通的会议,而是由法国总统马克龙推动的“儿童时间公民大会”。
这些年轻人来自法国各地,他们和成年人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什么样的时间安排最适合青少年的成长。以往,这类讨论大多是成年人说了算,但这次,孩子们的声音成为了讨论的核心。
很多法国青少年的日程都排得太满了。
一个常见的日子是这样的:早上6点起床,8点前赶到学校,一直上课到下午6点。放学后可能还要去运动或参加兴趣班,晚上7点才能开始写作业。
想继续坚持自己的爱好也不容易,比如,有的学生很喜欢打篮球,但面对越来越重的课业,他们很担心明年可能就没时间再打了。
每天的时间就这么多,但要做的事却不少:学习、课外活动、帮家里做点事,还得留点时间放松、陪陪家人和朋友。孩子们常常觉得,他们不得不在这些事情里做选择,很难找到平衡。
这种每天都在赶时间的状态,让他们感到特别疲惫。
正是这些孩子们的真实困境,构成了“儿童时间公民大会”讨论的基石。在10月8日至10日的首轮会议上,20名年龄在12至17岁的青少年,与140名随机抽选的成年公民代表一同参与了讨论。
他们的讨论范围涵盖了学校作息、假期长短、屏幕使用以及文化休闲活动等方方面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主持人询问他们是否愿意缩短万圣节、二月和复活节等假期时,竟然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只要能减轻日常学业的负担,缩短假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甚至有孩子提出,可以缩短一到两周的暑假,用这部分时间去国外增长见识。
为什么这些孩子对假期如此“大方”?答案深藏在他们紧绷的日程中,每天课程开始得早,结束得晚,海量的作业和永无止境的考试,以及升学压力,让他们的休闲和休息时间被压缩到极致。
利西亚坦言,因为白天没有自己的时间,她常常熬夜,试图在深夜弥补白天失去的自由。“晚上就玩手机、看书、画画,结果越熬越晚,第二天精神更差。”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睡眠不足、心理压力过大,成为许多法国青少年普遍面临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孩子们并非束手无策,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在研讨会上,大家踊跃发言,提出了各种建议。
有人希望调整课程内容,减少那些“听不懂的理论课”,增加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文化常识和语言实践,毕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还有人建议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多一些互动教学,增加实习、旅行等实践活动。
尽管想法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非常明确:他们希望减少坐在教室里记笔记的时间,多参与课外社团活动,并且要有真正能够放松身心的午休和课间时间。
然而,这些孩子也展现出令人惊讶的现实主义。来自尼姆的初中生索菲安清醒地指出:“要减少上课时间,就得缩短假期,不然学到的东西就太少了。”
13岁的欧内斯特甚至做了功课,他引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说:“教学质量和课时长短没有必然关系,法国学生上课时间比平均水平多,成绩却比平均水平差。”这番言论无疑给在场的成年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作业问题,孩子们的意见出现了一些分歧。少数人希望彻底取消作业,但大多数孩子认为作业还是有用的,关键在于要适量。
14岁的马蒂厄提议:“每天作业最多20分钟就行。”高中生蕾雅则认为课程本身也需要“减肥”:“那些没用的内容,就别教了。”
会议接近尾声时,孩子们面临着一项重要任务,起草一份提案,提交给成年代表。来自洛里昂的高中生古斯坦难掩兴奋:“这次感觉自己的声音真的被听到了,我们最懂自己的生活,毕竟这是我们的日子,不是大人们的。”
然而,在兴奋之余,他们也流露出一些顾虑。之前法国公民气候公约的许多建议都未能得到落实,这让孩子们心里有些没底。
15岁的伊查博德看得非常透彻:“缩短假期会影响旅游业,事情没那么简单。”古斯坦也担心:“怕政客们根本不看我们的报告,最后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大厅里安静下来了,会议结束了。但孩子们一起商量出来的那份“理想时间表”,却留了下来,引人深思。
这份时间表,承载的是他们对能有空喘口气、能健康长大的简单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