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啥时候该有零花钱?
前几天和邻居李姐聊天,她气得直拍大腿:“真是防不胜防啊!昨天发现我钱包里少了五十块钱,最后在你猜怎么着?在我儿子书包里层的小口袋里找到了!”
她儿子小勇今年9岁,平时挺乖的孩子,怎么就突然“拿”家里钱了呢?我说李姐啊,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孩子。9岁的娃,早就该有自己的零花钱了!
您想想,咱们小时候是不是也经历过?看着别的小朋友能自己去小卖部买根冰棍、买个贴画,心里那个羡慕啊。自己手里没钱,想要又不敢开口,最后可能就动了“歪心思”。
零花钱根本不是钱的事儿,是孩子的“尊严”和“练习”,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要啥我们都会买,还给零花钱干啥?”这话听起来有道理,其实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
我认识一位儿童心理专家张老师,她讲得特别透:“零花钱是孩子学习掌控感的‘第一课’。你什么都不让他碰,他怎么可能突然就学会管理钱呢?”
她打了个比方:这就像从来不让小孩进厨房,却指望他18岁那天突然变成大厨,可能吗?
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心理发展,专家普遍建议是孩子上小学后,也就是6-7岁左右。当孩子开始对钱产生兴趣,能认识钱币的面值,开始有了数字概念,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强烈地渴望“我自己来”。
这个阶段给零花钱,正好满足他们成长的内心需求。他们开始有自己想买的小东西,比如零食、文具或小玩具,偶尔会和同学朋友有些小来往。
如果迟迟不给孩子零花钱,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满足正常的购买欲望,或者看到其他同学有零花钱而自己却没有,产生自卑或攀比心理。更严重的是,个别孩子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渠道,比如偷偷拿家里的钱,来满足需求。第一次“拿”的时候,他内心是充满恐惧和罪恶感的。如果家长只是粗暴地打骂,贴上“小偷”的标签,可能会让他破罐子破摔,或者学会更隐蔽的方法。
1. 定时定量:比如每周固定给20元,像爸爸妈妈发工资一样。这能让孩子心里有谱,学会“等”和“计划”。
2. 金额适中:根据家庭情况和孩子年龄来定。低年级够买点文具零食,高年级可以稍微多点,让他学着攒钱买想要的玩具。
3. 给出去就别干涉:这是最考验家长的一点!只要他买的东西没危险、不健康,哪怕他买了你觉得“毫无用处”的小贴纸、小卡片,也让他去。失败是最好的老师,他这次乱花了,下周没钱了,那种懊恼的滋味,比你说一百句“要节约”都管用!
我家孩子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领“周薪”的。 一开始,他也是“月光族”,周五拿到钱,周末就去小卖部花个精光。后来他看中一个贵点的奥特曼,我坚决不额外给钱,告诉他:“你得自己攒。”看着他掰着手指头算 ,硬是忍了好几周没乱买,最后捧回那个玩具时那个珍惜劲儿。
零花钱,还是最好的财商启蒙课,通过这点小钱,孩子能早早明白:选择和代价:钱买了这个,就买不了那个。等待和储蓄:想要大的,就得慢慢积攒。价值和价格:东西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成员,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是责任,不应直接与金钱报酬挂钩。
但可以为一些超出常规的、需要额外付出的“工作”设定报酬,如清洗家里的汽车、协助大扫除等。这能让孩子体会到“按劳取酬”。
不建议将零花钱与考试成绩或行为表现直接挂钩(如考高分奖励,犯错扣罚)。
孩子做得好,可以给予口头表扬、额外的亲子活动等非金钱形式的鼓励。表现不佳时,也应通过沟通、限制特权(如减少娱乐时间)等其他方式教育。
避免总是在孩子面前“哭穷”,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也要杜绝“有求必应”,即除了零花钱外,孩子要什么还随时另给。这会使零花钱失去意义,孩子也难以学会规划和珍惜。
朋友们,咱们养孩子,总盼着他以后能独立、有担当。那不如就从这点零花钱开始,给他一点信任,放一点权力。我们希望通过这点钱,传递给孩子怎样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试着把零花钱看作孩子成长的一个小工具,定期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试着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犯错,但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做家长的,多从旁引导,少一些直接干预,和孩子一起聊聊怎么花钱、怎么存钱。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不仅学会了如何管理金钱,更学会了如何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记住咱们的目的:不是让他学会花多少钱,而是让他在“犯错成本”最低的年纪,早早练就一辈子受用的理财观和自控力。
您家孩子开始有零花钱了吗?要是还没给,看完这篇文章,是不是该考虑行动起来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