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连985的博士也不吃香了,那学历内卷还有意义吗?一位南京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在求职路上连续遭遇了11次拒绝,作为985的博士,本该是就业市场香饽饽的他,处境却格外尴尬。
南京大学作为"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学术声誉和教育水平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能够获得南大博士学位,意味着这位求职者经历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具备了相当的科研能力。当得知自己被拒绝的原因后,就连其本人也忍不住感慨——这理由真是现实又扎心。
这位南京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在求职季向11所知名高校递交申请,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却全部被婉拒。而对方拒绝的理由现实又扎心——他的"第一学历"来自一所双非院校。
这样的理由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也不禁令他回忆起了自己曲折的求学经历。高考时,他的成绩只够上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临近毕业时,他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便下定决心考研,最终成功进入南京大学深造,并一路攻读到博士学位。
他本以为凭借南大博士的头衔,求职之路会一帆风顺,却没想到第一学历成为了他无法逾越的障碍。本以为高学历能成为就业市场的万能钥匙,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在双非的第一学历面前,自己的学历和科研能力几乎被彻底忽视了。
讽刺的是,"第一学历"这个概念在教育部门的正式文件中并不存在,它更像是招聘市场中衍生出的一种筛选机制。
用人单位尤其是高校在招聘时,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本科阶段就读院校,认为这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基础素质和潜力,而渐渐地,这种看重演变成了一种隐形的门槛,让那些靠着读研、读博逆袭的双非本科生无处遁形。
南大博士被拒的现象并非个例,随着高校扩招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学历贬值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用人单位开始寻找更多维度的筛选标准,其中"第一学历"成为了一个重要参考。
这样的筛选即便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可当其成为“隐形门槛”的时候,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教条主义”的陷阱,让那些原本有能力、也有实力的人才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起点较低,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了自我超越,就像这位南大博士,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一路考入顶尖高校,这种精神和毅力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品质,理应得到认可,不该被第一学历所掩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评价的重要场所,更应该突破"第一学历"的桎梏,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学术能力、科研成果、教学潜力、个人品质等因素应该得到综合考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选拔出符合高校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而不是仅仅依靠出身和标签。
对于这位南大博士来说,虽然遭遇了求职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努力没有价值。在学术界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施展才华。企业研发部门、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都可能成为他的舞台。关键在于他能否调整心态,拓宽视野,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职场就像一场马拉松,起点的优势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途中的表现和最终的成就。那些本科就读于顶尖高校的人可能起点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必然能够一直领先。真正的成功需要持续的学习和进步,而非靠第一学历“一锤定音”。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