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 Z 同学,本科毕业后曾面临考研与工作的抉择 —— 考研失利后,我选择进入建筑行业积淀,先后在四川某建设集团设计部、某建筑设计公司任职,从助理建筑师成长为能参与图纸设计的建筑师。但职场生涯并未如预期顺遂:项目周期紧凑,加班到深夜是常态,身体与精神长期处于疲惫状态;设计方案频繁因客户需求变动而调整,在创意与现实间反复拉扯;行业竞争激烈导致利润微薄,创新空间被成本和时间挤压,薪资增长缓慢、职业晋升路径也愈发模糊。
在忙碌与迷茫中,我意识到实践经验虽重要,但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才是突破瓶颈的关键,于是重新规划长远目标 —— 攻读硕士学位。而香港成为我的理想之选:这里的高校国际声誉高、学术资源多元,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利于学术探索;更重要的是,香港硕士一年制的学制,能最大程度避免长期离岗导致的职业中断与社会脱节,既能高效补充理论,也能为未来职业转型或重返职场蓄力。就这样,裸辞的决心逐渐坚定,我正式踏上了留学申请之路。
确定目标后,我开始边工作边筹备申请,指南者留学的协助让这一过程省心不少 —— 他们会定时提醒申请时间节点,帮我解决文书撰写、材料提交中的问题,还为我梳理经历(如西安轻纺城工业遗产保护论文、台湾社区策划竞赛经历),让申请材料更贴合院校需求。
申请中最波折的莫过于香港科技大学的 offer 乌龙:某天收到港科邮件时,我粗略扫过便以为是拒信,失落地联系指南者老师。没想到老师仔细查看后提醒我:“这是 offer 撤回信!快去翻邮箱,连垃圾箱也别放过!” 我忐忑地检索邮箱,果然找到了那封被遗漏的 offer—— 原来港科早为我投来橄榄枝。我立刻发邮件向学校 argue,万幸港科重新发送 offer,并要求我在 2 月 29 日前确认并缴纳留位费。
期间我还收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面试邀请,指南者为我安排了模拟面试和面试指南,帮我缓解紧张。实际面试仅 5-6 分钟,两位老师(新加坡籍、印度籍)分别提问 “为何选该专业”“相关课程与经验”,最后让我提问,可惜我因紧张没听清印度籍老师的问题,一度担心结果。
当时 NUS 表示 2 月 29 日前出结果,而港科的留位费截止日期就在当天。尽管 NUS 声誉极高,但港科 offer 来之不易,且香港的学术与职业环境更契合我的规划,我最终选择缴纳港科留位费。后来 NUS 虽也发来 offer,我却不曾后悔。
最终,我顺利拿到香港科技大学智能建筑物技术与管理、香港理工大学高效能建筑、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性能与可持续性、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建筑管理四所院校的硕士 offer。这段经历也让我明白:申请时要密切关注邮箱与进度,遇到问题及时沟通;面对多个选择时,权衡自身需求比盲目追名校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