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孟令芳
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亟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与“双创”教育实现深度融合。逻辑教育作为连接价值引领与创新实践的重要桥梁,其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从三个维度系统阐述逻辑教育赋能思政课育人的实践方案。
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深化价值认知,明确创新方向。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是帮助学生建立理性认知、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实践路径。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当设置“逻辑谬误辨析”专题模块。教师可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与历史现象作为分析素材,例如在解析历史虚无主义时,不仅要指出其错误实质,更要通过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指导学生运用逻辑工具识别“虚假因果”“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典型谬误。这种实践训练能够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掌握逻辑分析方法,从“被动接受结论”转向“主动批判辨识”。其次,在价值引导方面,需要设计“创新价值论证”实践项目。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创新驱动与民族复兴”等主题,运用逻辑推理构建完整的论证链条。通过组织论证写作、主题演讲、辩论赛等多样化形式,使学生在逻辑建构中深入理解“为何而创”。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科技创新领域撰写论证报告,通过充分的事实依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阐述该领域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进而帮助学生在价值认知层面建立起坚实的逻辑基础,真正理解创新创业的时代意义。
借助逻辑推理工具优化创新流程,提升创业实效。将逻辑推理工具系统运用于“双创”实践全过程,是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关键举措。在项目问题发现阶段,需训练学生运用归纳推理分析市场数据。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调研方案,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后,运用归纳法从大量现象中提炼共性规律,发现真问题,避免“伪创新”。在方案构思设计阶段,要培养学生运用演绎法推演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设立“逻辑工作坊”,邀请创业导师和思政老师共同指导学生运用逻辑工具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按照“问题界定—方案假设—逻辑推演—实践验证”的完整流程进行项目设计,此过程要特别强调概念明确、推理严密,学生需对其创新方案的每个环节都能给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在论证与决策阶段,应当建立严格的逻辑审查机制。组织项目论证会,通过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等方式检验论证的严密性,着重考查学生的推理链条是否完整、证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可靠。这种实践训练不仅能提升项目的科学性,更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创新态度。
通过逻辑思辨训练筑牢伦理底线,规范创新行为。在思政课中开展逻辑化的伦理思辨训练,可有效规范创新行为、引领创新方向。教师可设计“科技伦理辨析”实践模块,组织学生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典型案例(如“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基因编辑”)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逻辑一致性原则进行伦理推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研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要求学生运用概念明确性原理界定“隐私”“公正”等核心伦理概念,通过逻辑一致性原则检视创新行为是否符合伦理规范,训练学生系统分析创新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符合程度。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一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伦理影响进行正反方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强化逻辑规范的运用。同时,鼓励学生在创业项目中设立“伦理审查”环节,组织伦理辩论会,撰写伦理风险评估报告,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创新行为的伦理自觉,确保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逻辑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高校应当开发系统的逻辑训练课程模块,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逻辑素养培训,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只有将逻辑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打通价值引领与创新实践的通道,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这既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务实之举。
本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民航大学专项资助,项目号是3122021102。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