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报道,有企业公开大肆招聘所谓“撰稿”人员,为有需求的群体有偿代写。只要付费,就能批量生产假文章、假论文,甚至形成了一条灰色生意链。
它们通常的运作方式是:上游企业以“论文查重”、“写作指导”为幌子通过互联网平台或社交媒体揽单,然后转包给麾下代写组织或兼职写手。
基于AI技术的强大功能,这些企业常采用“组稿+AI”模式批量生产,即便横跨毫不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有人也能凭此手段日产30篇论文。一机构声称2024年运作发表论文13万篇,年收入超8000万元。
据了解,不同级别的期刊,代写和发表的价格也不同。但那些报价动辄上万元,宣称由专业老师代写的高品质文章论文,实际上在相关接单群仅仅标价几十到几百元不等。
一边是用户花高价找代写服务,一边是中间商赚取绝大部分利益,通过低价转包、AI批量输出的文章往往不达标,不少用户在消费保平台投诉“论文代写”相关机构虚假宣传、服务差、退款难。
案例一:
2025年3月,在韩留学的张同学通过互联网平台找到了冠学辅导(湖南辅导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我于3月18日上午转账10000元,购买其论文代写服务。”
在后续的对接中,张同学发现该公司迟迟未能签署合同,且对交付稿件的质量不满意,提出退款诉求。
代写论文的“蒋老师”随即与张同学发生口角,多次以“联系学校导师”“别想毕业”相威胁。
10月6日,张同学在消费保平台发起投诉。
和张同学有同样遭遇的还有邵同学。2025年9月8日,邵同学在一家名为“秦维道文化”的店铺购买了文章代写服务,“对方引导我至微信交易,期间一直糊弄人,发过去的改稿原封不动给我发回来,论文查重不过直接急眼了,威胁恐吓消费者。”
这家代写机构同样是以联系学校、曝光隐私相威胁。
案例二:
今年8月,四川的周女士因评职称在小红书上找论文代写代发服务。通过代理人联系,完成了一例系列动作:签署合同、完成稿件、收到期刊录用通知。
按照合同,周女士先和支付了定金1945元、尾款1945元,在她以为万事俱备只待出版时,客服却再次要求周女士支付“2800元排版费”,周女士意识到可能遭遇虚假宣传,拒绝了逐层“加码”消费、并发起投诉要求退款止损。
当论文成为学业评价、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的硬通货,论文代写灰色产业链最容易生长。然而代写论文不仅违反学术诚信,还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包括刑事处罚和学术处分。
教育部2016年出台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将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作为一种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处理。由他人代写论文一旦被发现,当事人不仅会被通报,还有可能被撤销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这也是此类消费问题维权难点所在,部分论文代写“黑工厂”抓住用户(不少为大学生)不敢声张闹大的心理,在消费者指出其虚假宣传问题后,甚至语出威胁,让人大跌眼镜。
论文是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检验,学生应对此敬畏感,严守学术底线。高校也应帮助学生提升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能力,加强过程性评价,避免学生临近“毕业季”才“临时抱佛脚”。
文 | 子不语
编辑 | 得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