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欢乐家长群2》正在热播,剧中辅导作业的场景,总能让爹妈们看着看着就感叹“这不就是我家吗”。现实中,育儿的烦恼可真不少:孩子学习没有时间规划,拖拉磨蹭;新学的知识隔不久就“一键清空”,遗忘速度很快;弱势科目长期成为绊脚石......
图源《欢乐家长群2》
这时候,咱们家长与其着急上火,不如看看北京大学桑钰超学长的经验——他提到的“明确任务时间、定期检测遗忘、正视强弱科目”,恰恰是很多孩子欠缺的学习逻辑,帮他们把这些方法落到实处比催着“多学一会儿”更管用。
(以下内容源自学而思北京满天星讲座分享,经学员本人同意后整理发布)
01
做好计划
明确解决问题需要花费的时间
“在安排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自己解决每一块问题大概需要付出多少时间是大家需要去想的事情。比如解决一个自己不擅长的数学导数问题,可能需要每周学多久,一个月或者两个月才能解决,而背一首没有掌握的古诗仅需要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心里有谱儿才能做好自己的计划,如果不知道每一块问题的解决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就会出现混乱,比如学数学导数前不知道要学多久,结果学了三个小时挤占了语文学习时间,第二天又是如此。学习没有规划和章法,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
学长支招:
可以排一个计划表出来,让每天大概都能照顾到每一科的学习或者复习,再循序渐进地去进行。但是计划也不至于精确到分钟,甚至什么时候吃饭、睡觉这种,可以按两个小时为一段进行分配,或者提前预估一下,比如我提前预估了数学半套卷子加上改错能在一个小时内完成,那就计划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小时内提前完成了就可以休息。同时也需要在每天的计划表上预留一段容错时间,防止自己决策失误出现任务完不成的情况。
桑钰超学长的时间计划表
02
定期测验
把握好自己的遗忘速度
“我以前也给其他的同学讲过一些课,发现有的同学数学感觉很好,学三角函数或者差化积时很快就能把公式背下来,而且后面也不太忘。但这个数感很好的同学化学不太好,我刚给他讲完一遍,过一周不碰他就全忘了,然后再讲一遍,过一周不碰又全忘了,所以对于每一科的每一个知识点或者说每一个章节,每个人遗忘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把握好自己的遗忘速度,才能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
学长支招:
那么如何把握自己的遗忘速度?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今天复习了某一块知识,那就一周以后拿5道相关知识点的题目测试一下自己的掌握程度,如果5道题都能做对,那说明没忘,如果确实有一些选项都已经不会判断了,那就是忘了。知道了自己的遗忘速度之后,就要根据自己的遗忘规律定期去复习。
当你对所复习知识有印象的时候,再看其实是很快的,第一次花一个小时,第二次可能就10或20分钟就过完了,还能有效加深记忆,如果说隔两周再看又需要花1小时,那其实还不如每周花20分钟过一遍。
桑钰超学长座谈会现场
03
复习策略
不存侥幸心理,对自己明确定位
“我觉得弱势科目分两种,一种是普通的弱势科目,就是分数一直都不理想;另一种是成绩来回跳脱的,比如满分150分,在100分到130分之间来回起伏的科目。如果出现了100分这种不是很高的成绩,就代表对一些知识的掌握是不够牢固的,在复习的时候同样是需要重视起来的,应该把自己的水平定位为120分,在复习的时候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学长支招:
对于高分和低分起起伏伏的科目不能掉以轻心,而是要更加重视,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这类科目如果想要提分是很快的。在复习期间,对于强势科目可以少复习,每次刷一点题,整理错题,稳住手感,如果成绩出现了滑落再去努力地学;对于弱势科目,两种类型的弱势科目都需要多花时间去看、去复习,尤其是分数起伏的科目,要把自己的水平定位在高分和低分之间的平均水平,认真对待,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学习误区」
这些地方最好不要这样做
不要一上来就先刷题,要先巩固基础知识
不要盲目刷题,要先牢固掌握知识点再刷题,并且在刷题时要把知识点和题目结合起来。比如我现在想学三角函数,不要上来就把一整套三角函数题拿过来做,而是要先把基本知识看一遍。
整体记忆,不要分块整理
在进行知识回顾和整理时,要注意整体记忆,不要散开复习或者整理。相关的知识最好记在一起,不要这有一个点,那有一个点,可以每天复习一小点,整体记忆一个模块。比如说数学,就可以分三角函数、椭圆、导数这种不同的模块来复习,我不太建议大家按高一、高二这种学习的时间顺序来复习,因为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你不把它整合起来是没有办法掌握的。
不要不好意思问,更不要不敢问
可以多问问别的同学对于某道题是怎么做、怎么想的,比如我高中的时候化学比较好但物理不行,我有个好兄弟是物理比较好,所以我就经常问他是怎么想出来的,怎么有思路的,而不是直接问他怎么做的。多问一问,如果同学都不太明白,就多问老师,一定要多问、敢问。
日常训练不要太放松,要让自己紧张起来
大家在日常训练时要让自己紧张起来,如果每次考小测都以一种无所谓的心态,麻木、放松地去写的话,有可能一到高考或者重要考试就特别紧张,发挥不出最好水平,所以大家可以尽可能地让自己多紧张,最好拿到卷子就能投入到高考的氛围中去。
可以每次写作业时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比如半小时,看自己能不能做完,能做完就OK,不能做完就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速度,按照考试的时间要求和标准进行模拟。
我以前带的一个同学,他每次都到马上能玩手机的最后十分钟,效率巨高无比,写得非常快,因为他想玩手机,那个时候才是他高考应该具备的紧张的、兴奋的情绪,而不是前面放松地做题。大家无论通过什么办法,最好都要找到一个能让自己精神兴奋、紧张的方法,然后把这种情绪带入到自己的每次考试和作业中去,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拿出最好的状态。
如何整理错题?
首先我会分析扣分点在哪,然后具体到某个章节或者某个模块,去看自己被扣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果是基本概念没弄牢,那就回去看基本概念,如果是难题,我会选择去专门突破它。比如数学的导数或者椭圆这种很难的大题,我会自己找10道近年考过的一模、二模题目或者没有见过的高考题,很可能做不出来,那就盯着标准答案找到自己卡住的那一步,把卡住的这一步纠正过来。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你懒得抄题,那把题剪下来就行。
我的理科错题本上一般会有三种颜色,蓝色是我在考场上做出来的东西,红笔是从我没想出来的第一步直到答案结束,或者标注一些不该犯的低级错误,绿色荧光笔是重点提示,比如提示我平面几何的一些相关知识以及解析几何可以用什么。
用三种颜色标记的错题本
有什么比较好的文科学习方法?
我觉得主要在于背诵,比如说英语,那就只能背单词或者范文,没有任何办法。我自己选的是物理、化学、地理,地理在答题的时候就有很多模板套路,比如说人文地理,答题时会有很多点,而且在每道题里面的重复率极高,可以自己总结一套模板,比如说问到某一个问题就可以答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或者其他的点,把所有能答的点都总结下来,逐渐增加的越来越多,最后考试都写上的话即使不能拿满分但也差不多了。
怎么有效补足孩子的基础知识?
如果大家基础知识不好想补一下的话,我的建议是如果老师手里有知识点梳理的话,这个肯定是最好的资料,如果没有,也可以去市面上挑选一些权威的知识点梳理,总之就是不要完全依赖自己的笔记本,我们自己的笔记可能某些地方记得不全或者某些地方又记得太多,肯定没有老师或者市面上的知识整理专业或合理,可以参考老师或者市面上的知识点梳理再去整理自己的笔记,还是可以有效补足基础知识的。
英语阅读文章读懂了但题目做不对怎么办?
有可能是因为文章读懂之后心里只有一个大概印象,但有些题目和句子会非常抠字眼或者颠倒逻辑,如果凭印象去做题的话可能就会选错。即使文章读懂了,做题的时候还是要回归原文,盯着答案对应的那句话再读一遍,分析每一个词的顺序和逻辑,盯着那个句子,把它一点一点翻译成中文,看有没有问题再继续。
计划总是完不成,越堆越多怎么办?
这就是我刚刚说的,每天给自己的计划里留一些容错时间补补之前没完成的内容。其实我不太会出现这种放弃的情况,但如果哪天真的补不回来了,我就会立刻把后面的计划调整一下。可以从第二天开始把计划排得松一点,或者把今天差的内容分到之后的三四天内去完成,自己调一调计划。
还有就是计划最好不要做得太超前,比如做了一周或者一学期的计划,这样如果出现某天计划完不成的情况,再去重新排就很累了,我一般都是头天晚上做计划,这样第二天就很好补。
桑钰超学长的经验分享全程围绕学习实操展开,从计划制定、遗忘应对到强弱科定位,再到避开刷题误区、掌握错题整理方法与文理科学习技巧。他用自身成长证明,学习的突破并非靠盲目延长学时,而是要在明确任务时间、按遗忘规律定期复盘、正视学科短板的过程中找到节奏。
这些方法不复杂,却能帮孩子让学习更有方向。愿这些落地的技巧和科学的思路,能让个孩子都带着方向和底气,把每一次学习做得高效而扎实,找准自己的步调,从容迈向更明朗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