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上课要“打准备之仗”,备课要厚积薄发,要善于抓牛鼻子,努力备好“六有”,即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手中有“法”、口中有“词”,夯实备课基础。
一、脑中有“纲”,找准标尺点
脑中有“纲”即备课标。备课标,是备课的根本内容。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说明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体现,是学科课程领域的基本规范,所以准确理解和揣摩课标内涵,才不会迷失教育的方向。
课标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内容的安排、教法的指导和提出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等,是备课的参考,是教案设计的重要来源。再说,只读教科书、参考书,忽视了课标,备课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远。所以,课程标准是备课的基本出发点,是备课的主要标尺。认识《课程标准》要做到“四晓”:
1.分晓课标的意义和功能
国家层面,课标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课标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围绕着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各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学校层面,课标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课标多方面全方位地凸显素质教育基本精神,使课程与教学成为稳固、连续、制度化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教材层面,课标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课标为教科书编写提供了一种“弹性空间”,它既有基本的、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又有充分的收缩与扩展、预制与生成、再造与创造的余地,为教科书的真正多元化提供了可能。
教学层面,课标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课标在理念上确立了教师专业的自主权,强调教师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实践上,通过提供建议和案例使教师准确理解标准,进而增强其课程意识和能力。
2.知晓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标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
教材是对课标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开发出既符合课标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90%的地区只有一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坚持实行多样化的教材管理政策,才能真正贯彻课程标准,避免“以本代纲”的现象发生。
3.通晓课改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的主心骨,是教师的灵魂。备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如何将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论等成果应用于教学设计。新课改催生学习观、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等许多新理念。教师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居高临下,从而实现备课和教学质的飞跃。
4.揭晓本课课标要求
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和提示的原则、方法,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水准,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中去,真正做到“心中有‘纲’,胸有全局”。可以在备课笔记本的第一页摘抄下本节课的课标的目标及要求,课前浏览课标,时刻提醒教师在上课中予以落实。
二、胸中有“本”,吃透潜在点
胸中有“本”即备教材,做到“知书”。备教材,备课的核心内容。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教学时所用的一切资源与材料,包括参考书(教师用书)、教科书(课本)、讲义、导学案、教学参考书、实验手册、练习册、课外读物、教学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网络资源等;狭义指教科书。
别拿教材当“鸡肋”而弃之,教材是众多学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提炼,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与媒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当今流行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要立足、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
实践证明,备教材是备课要素中的重中之重,成为当代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备教材,务必对教材反复钻研、反复推敲,吃透潜在点,才能弄清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本课在整体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清主次,以便于准确地掌握规律和加强实践;才能弄清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从而提高备课的质量。总之,备教材吃透潜在点就是找准备教材的目的,而备教材的目的就是要明确教学的任务。因为只有备得好,才能讲得出、讲得准、讲得活、讲得好。(备教材的详细技巧见备课技能的修炼4)
三、目中有“人”——摸清已知点
目中有“人”,摸清已知点。备自己,做到“知己”。备学生,做到“知彼”。
备学生—查清沸熔点:学情,就是包括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及已有知识和经验等在内的总和。具体要读懂学生的“四知”:⑴已知:指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自主预习等多渠道已经知道学生具备学习新知所必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握学习起点。⑵想知:指了解落实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新知的合理需求。定位学习终点。⑶难知:指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力和经验还是说不清、弄不明、想不通、解不出的部分,从而找到知识盲区和学习难处,准确备到要点。⑷怎知:指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寻到途径亮点。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对症下药”,“分层教学”,“分类施教”。
备教师—盘清光亮点:⑴备板书——刷亮美容点。⑵备教态——照亮聚焦点:设计教态。人的表达100%=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端庄的仪表;自信的气质;慈祥的微笑;形象的手势;信任的表情。(详细技巧见备课技能的修炼5)
四、心中有“情”——营造和谐点
备环境,做到“知情”。有人把备知识、备学生与备情境称为备课的“三轮车”,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知识大致是不变的,学生是备课中最重要、最难操作的内容。教学情境是每日每新,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能力。
心中有“情”,即备情境,做到“知情”。教学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语言描述或直观手段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且富于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风流不在着衣多,好课不在花样繁,课无疑不诱人,无理不服人,无情不感人。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创设情境的基本途径。创设情境途径是多样的,除善于寻找情感的触发点外,如生活事件展现情境、实物操作演示情境、图画呈现再现情境、音乐媒体渲染情境、角色扮演体会情境、拓展活动体验情景、语言表达描述情境、师生交流和谐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情境、走进生活,使学生有一种眼见其物、耳闻其声、心感其情、身临其境之感。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班级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要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合理深入的情境创设是学生学习快乐源泉。美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教育应当是快乐的。”教师在备课时创设一种“情”的氛围,“情”的火种,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训练感觉,培养直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团结协作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观察和讨论的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五、手中有“法”——切中契合点
备理论,做到“知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备方法包括备教法、备学法。⑴备教法——选中落脚点。就是依据教学原则、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自身特点等原则,选教学模式和精选教学法。一节课选用的教法一般以1—2种为主,1—2种为辅。教法不宜过多,否则就成了教法的展示课,学生难以适应。当前在教学方法的问题还存在“四满”现象:一讲到底,满堂灌;一练到底,满堂练;一看到底,满堂看;一问到底,满堂问。
⑵备学法——锁定火力点。学习方法是战术,学习方式是战略。一般学法有: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整体学习法、比较学习法、逆向学习法、系统小结学习法、卡片学习法、主动学习法、反馈补救法、迁移学习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学习导法(领悟式、迁移式、点拨式、反馈式、矫正式、对比式等)……新课程强调“以学定教”,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有三种,即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总之,这样因材施教,让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学会”。(详细技巧见备课技能的修炼6)
六、口中有“词”——擦亮精要点
备表达,做到“知术”。一位老教育家也说过,要当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具备“五术”,就是道术、学术(专业知识)、技术(实验能力或使用各种教具的技能)、驭术和艺术(表达能力)。教师语言美是决定备课成败的关键。加强说的功夫,必须做到“五适”:语量大小要适中(适量清楚,类似倾诉,富亲和感);语调高低要适度(语气抑扬顿挫,富节奏感);语速快慢要适宜(慢中稍快,富音乐感);语感变化要适意(据各环节旨意适切运用专业语言、肢体语言、描述性语言等多种语言,充满激情,富共鸣感);语言表述要适当(准确达意;生动形象;穿插典故;使用多法。可运用对比、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清晰、简炼、流畅、生动、形象,富优越感)。无论说什么,都要说得有理有据,使听者叫好,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最中肯、最精确、最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达成最高的活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