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黄小玲
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新文科”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专业的融合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促使学生形成更强的技术融合意识、开拓创新精神。“新文科”背景下,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成为新时期的重点议题,需改变过去声乐教学相对独立的状态,建立以声乐主课为核心、多学科协同支撑的新型课程群。
课程体系的重构,从线性到矩阵。打破声乐专业课单独开设的现状,构建以声乐主课为主、其他课程相关联的矩阵式课程群。开设音乐科技课程。开设“数字音频基础”“音乐制作软件入门”“现场扩声技术”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体验音乐创作的录音、剪辑与后期处理等各个环节,理解并适应现代演出场馆的音响技术环境,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小型音乐作品的编配与制作,拓宽艺术表达疆域与职业发展路径。开展文化管理与艺术营销课程。面向文化市场的现实需求,开设“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新媒体运营与艺术家个人品牌建设”“文化市场营销”等课程,引入大量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自我经营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设立方向性课程模块。设“音乐剧方向”“古典与流行融合方向”“民族声乐传承与创新方向”等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嗓音条件及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课程包”进行深度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成为声乐专才。
教学方法的创新,从传授到共创。教学方法是实现多学科融合目标的桥梁,必须摒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旧三中心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共创式教学。全面推行项目式学习,在真实情境中锻造跨界能力。以创排一部小型原创音乐剧、策划并执行一场主题音乐会、制作一系列高质量原创音乐短视频等作为学期核心项目,集合声乐、作曲、导演、舞美、新媒体等不同专业学生,利用项目进行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其跨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声乐课堂。积极引入数字技术,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歌剧场景、音乐厅舞台等表演情境,加强舞台表演锻炼,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应用智能声乐发声分析系统,对学生的音准、音色、气息等核心元素进行实时分析,给予个性化反馈,增强声乐训练的针对性;构建声乐慕课线上教学平台,上传并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并完善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巩固复习功能,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实践平台的拓展,从舞台到社会。声乐艺术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社会与文化生活,建立多方参与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校地、校企、校团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共同体。学校可与相关专业院团、文化传媒公司、互联网平台、中小学美育基地等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引进来”(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与项目评审)和“走出去”(组织学生进入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参与项目)的双向互动,让学生深度嵌入真实的艺术生产、文化传播与教育链条。有机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担当。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如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地方戏曲等,让学生参与演出、策划、教育、运营等工作,学用结合,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评价体系的革新,从单一到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的“指挥棒”与“校准器”,必须改变以往以期末演唱一两首歌曲定乾坤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技能与素养兼顾的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大幅提高过程性评价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客观评价学生在学习项目过程中所达成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能力、创意提案、策划书、跨界实践成果等。终结性评价则综合考查学生毕业音乐会、原创作品、项目最终成果等硬性指标的质量,全面考查学生的成长情况和能力结构。坚持多元主体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导向性。改变教师单一评价模式,增加同学互评、学生自评、行业导师评价、合作单位评价等多方评价;在毕业设计或重大项目评审中,成立校内专家评委、行业专家、合作单位代表组成的答辩会专家组,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同时引导学生以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审视自身能力。
(作者单位:厦门华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