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学区房,学校却没了:7000所小学关停,你的孩子去哪上学?
创始人
2025-10-17 08:07:29
0

十年前,还在抢学位;十年后,却在关学校。

从海岛边的“最美小学”,到魔都菜小的最后一届新生,从村镇无人问津的教学点,到城市CBD中英文学校的突然停办,“学生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整个中国基础教育体系。

一边是生源锐减,一边是编制缩紧,在这场由少子化引发的教育关停潮中,家长、老师、孩子,都站在风暴中央。

“我们家门口的幼儿园老板跑路了。”这是浙江某位家长发在群里的第一句话,随后点燃了家长们的焦虑——不是因为老师不负责,也不是课程太差,而是“招不到人”。这个故事并不孤单。

根据教育部2024年数据,全国小学数量已从去年的14.35万所锐减至13.63万所,一年间消失了7200所。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快赶上整个安徽省现存小学总数了。

与此同时,小学撤并的进程仍在加速。

今年5月,河南濮阳一次性撤销了46所小学;济南也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完成4个区共10所小学的合并、搬迁或关停。

如果说大城市的变化尚有政策调控、资源整合的掩护,那么在广袤的农村,学校的冷清则直接刺穿现实。

有的乡村小学,全校仅剩二三十名学生;还有的学校,全班就三五个孩子。“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这句听起来像凡尔赛的调侃,其实藏着的是农村小学的“空心化”危机。

哪怕地方教育局再怎么“托底”——合并临近小学、纳入乡镇中学体系、想方设法保留教学点——也终究难以扭转这股人口衰减带来的关停命运。

对于这些学校而言,不是优化,而是告别。

而这场风暴,并不只停留在农村。

即便是北上广深这样的教育重镇,也难挡“关停潮”的蔓延。

一人生病全校放假!长春一村小只有一名学生

广州虽仍是全国小学数量最多的城市,2024年有1013所小学,却只比上一年增加了5所,新增几近停滞。更严峻的是招生人数,一年间锐减3.24万人,降幅接近12%。

深圳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并统计,2024年三类学校总数为939所,在校生197.23万人,相比2023年的189.58万人略有增加,但增幅微乎其微,几乎陷入平台期。

上海16个区的小学数量跌至660所,一年减少4所,徐汇、静安、闵行、宝山等区均有缩减;招生人数减少约3万人。就连曾被视作“稳中之稳”的魔都学区,如今也开始动摇。

而最“失血”的是北京。2024年,北京市小学数量减少至709所,一年蒸发5所,招生人数从23.5万人锐减至19.3万人——相当于整整少了近4.3万个一年级新生,一年之内几乎消失了一个中型县城的入学人口。

上海浦东的三桥小学原本是一所普通公办小学,开学前家长还收到了入学通知,转天学校就直接关停。22位新生被打散,转入4公里外的金桥小学——没有直达公交,家长只能亲送。这所学校五六年前还有200多人,如今仅剩22位学生,连城中村的宅基地都已经拆得差不多了。

在山东济南、河南濮阳、广州天河,这样的合并与停办每天都在上演。有的是整合为教育集团,有的是撤点并校,有的直接关门大吉。曾经人满为患的小学,如今冷清得让人心酸。

“每次考试,要么第一,要么第二”,不是凡尔赛,而是因为全班只有两个学生。

相比于城市合并学校的无奈,农村教育的空心化更加赤裸。

嵊泗嵊山岛上的“全国最美小学”,三面环海,每间教室都有海景,美术教室里的剪纸小鱼在阳光下游弋——如今,这所1941年建校的百年小学也在2024年夏天画上了句号。73名学生中的一半是外来务工子女,关校后,这些孩子每天跨海上学,留下空荡荡的教室和老师的失落。

导演张藢苧拍摄的嵊山岛小学

这场“学生荒”并非突然来袭,而是人口大势使然。

从2016年的1786万新生儿,到2023年的不足900万,中国的出生人口已经“腰斩”。而2024年小学入学儿童,正好是2018年出生那批孩子——也就是人数开始断崖式下跌的开端。

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研究团队已预测:到2035年,小学适龄人口将从峰值的1.09亿跌至约6700万,几乎减半;而中学、高中、大学的“人数高峰”也将陆续在2026、2029、2032年出现后开始下行。

换句话说,今天小学在“历劫”,明天轮到初中,高中、大学也难逃“瘦身”命运。

“今年不招老师了!”江西万年县教育局2025年初的一纸公告,让不少师范生彻夜难眠。与此同时,湖北鄂州市直接宣布锁死教师编制总量,并削减500个小学教师岗位。

近年来,多个省市开始“冻结招聘”、推行“末位退出机制”,甚至探索“转岗”“待岗”“柔性退休”等新制度。湖南衡阳县将100名教师转调事业单位,黑龙江鹤岗则直接分流206名教职工。

西南大学的研究显示:小学教师需求将在2024年触顶,随后开始净减少,未来10年内会有至少65万人“无课可上”。而初中则将在2026年达到教师峰值,高中是2030年,大学要到2035年。

铁饭碗,不再坚固。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刚入职就可能面对跨校调剂、学段流动,甚至退出编制体系;而对于临近退休者,或许可以申请教学辅助岗平稳过渡。

城市财政也无法再养“超标教师”。鄂州市教育预算支出已高达财政收入的183%,而教师编制却占了所有事业编的一半。在全国普遍“紧日子”的背景下,控制编制、合理调配,已成为教育系统的紧迫现实。

对于家长来说,学校的变少、老师的不稳,直接引发的是择校难题的新变体。

以前是“有得选,难上”;现在可能是“好不容易选好了,学校却没了”。

原本家门口的学校,突然关停;选了民办学校,中途却终止办学;倾家荡产买了学区房,结果五年后没人抢学位了,连学校都被合并——这些都是现实正在发生的场景。

从广州天河的岭南中英文学校,到山西朔州的星辰双语学校,不乏设施一流、师资强劲的明星民校,也因生源断崖与高成本经营而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学区房的价值,也因此被大大重估。

面对这样的趋势,曾经被炒上天价的“老破小学区房”开始显得鸡肋。

有的城市购房者坦言:“买学区房就像买二手车,只图便宜,一旦学校被合并或取消,这唯一的卖点也不复存在。”

未来的择校,将不再仅仅是“选名校”,而是“选稳定”。教育集团化、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化、政策重点扶持校,将成为新的“教育核心资产”。

孩子变少、学校变少、老师变多,是一场由人口倒挂引发的结构性震荡。但这场风暴,也带来了教育生态的一次深度重构。

关停潮的背后,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与教育观念的再升级:

  • 供给端,学校会从“卷招生”变成“争学生”,教学内容趋向多元个性,能力导向大行其道。

  • 需求端,家长从“抢名额”变成“评价值”,择校不再迷信名气,而是关注是否适配孩子的成长需求。

  • 结构端,从“大而全”向“精而专”转型,未来更需要跨学段、跨学科、跨地域的教师与校长。

中国教育正站在新起点上,一边是人口低谷的冷峻现实,一边是对公平、质量、多元的热切期望。

对于家长而言,这不是焦虑加重的时刻,而是重新思考“好教育”内涵的机会:

不在于“能不能挤进某某小学”,而在于“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山西太原迎泽区迎东小学数学教研... 为破解小学数学组课题研究瓶颈,明晰研究路径,10月17日下午,太原市迎泽区迎东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王晓丽...
纪老师精品课堂:高考语言文字运... 需要本课件电子版的,请复制下面的下载链接: ...
第230周“吾论如何”成长讲坛... 锵!锵!锵! “吾论‘如何’”成长讲坛 本周金句展播 火!热!来!袭! 快来一起跟小编看看 一 《3...
西充县槐树镇小学:深耕生活课堂... 为深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实践,探索素养导向下的课堂创新路径,2025年10月14日,槐树...
明晚开播,又一年代大剧来袭,看... 《沉默的荣耀》刚结束,无数观众还在沉浸在“向烈士致敬”的情绪当中,央视八套黄金档的接档剧一经官宣,就...
狗仔曝辛柏青与友人聚会开心大笑... 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不知不觉间,朱媛媛已经去世5个月了。朱媛媛去世后,她的丈夫辛柏青的状态一直备受大...
《金锁记》有关曹七巧在豪门里的... 大家好,我是梁良公子,2025年第159篇原创文章来了,关注我,一起学习成长。《金锁记》改编自民国才...
筑牢校园防线,守护呼吸健康——... 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市...
[AI电子书] 北京航空航天大...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22英美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北京航...
55韩国15所大学被中留服除名... 近期,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更新了最新的韩国认证院校名单,其中新增6所大学,同时有15所大学被移出认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