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语文学习(11)——“不是我说你”
【写在前面】
我们常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但在现实生活中,走着走着,常常忘了为什么要出发的事情,却时常发生!
我的公众号开通于2017年5月27日,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发文,当年10月4日发了第一篇文章,11月1日开始连续发文,后来完全弄懂了之后,一般情况下,坚持日更一文。
近段时间,无意中翻看旧作,竟然发现2019年2月4日,发过两篇“老于带您学语文”的专栏文章,后来改成“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又发了8篇,之后,这个专栏便停了下来。
类似的情形,还有“奇联共赏”栏目,2020年5月21日发到第10篇之后,一直停到今年,9月11日才又发了第11篇!
说这些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大家:当初开公众号的时候,其实没有其他想法,除了保存旧作避免丢失,再就是,自己一生惜时如金,不曾虚度光阴,想找点儿有意义的事情做,打发业余时间,甚至给退休生活做打算。当时,我只是想,自己再坚持做一件事情,看一看最后能走到哪一步,还能不能再创造奇迹。
现在看来,还没有走出几步,就把初心给忘得一干二净。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要重拾旧愿,把几个常规的栏目坚持做下去。像赵跟喜老师那样,穿插进行,今天发这个专栏,明天发那个栏目,至于新闻评论,有则评之,无则作罢。
今天,来说说生活中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言行不一。
2018年之后,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这类题型,命题都带“语境”,也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之所以有此变化,笔者觉得,这只是高考命题专家遵循了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而已。
因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现实生活中,除了独说独念、自说自话的心灵独白外——其实,心灵独白也是一种语言运用环境,——所有需要运用语言的地方,都是人际之间需要表达交流。这种需要表达交流的具体情形,构成了实实在在的语言运用环境。
像指桑骂槐、指鸡骂狗,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指桑骂桑、指鸡骂鸡?这是一种表达艺术,因为指名道姓、直接开骂后果很严重,可能重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这就是象征手法产生的背景!所有的象征都是用自然界的景与物,来指代人类社会的某种人和事,像矛盾先生礼赞白杨,高尔基讴歌海燕等等。
“不是我说你”或“可不是我要说你”,其实后边要发生的,就是“我要实实在在说你几句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或者说,具体的语境,是被说的对象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两个人关系不错,作为朋友知己,必须说他几句,指出他的过失,免得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对朋友造成更坏的影响。
恰恰相反,如果两个人关系一般,甚至形同陌路,旁观者或者局外人明明觉得他说错了,或者做得不对,也会睁只眼闭只眼,甚至眼睁睁看着或巴望着他人倒霉,也懒得多说他一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是明哲保身者的第一选择。
所以,“不是我说你”,或者“不是我要说你”,其实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省略式,还原语境应该是:不是我说你(不是我要说你),是你哪句话说错了,或者哪件事做错了!正确的说法或做法,应该是……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语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同一个字,不同的读音就表达不同的意义,如:我在看瓜;同一个词或短语,不同的语境,就表达不同的意思,如:有些国家看不上世界杯足球赛;同一个句子,不同的语气或语序,就表达不同的语意和感情,如:1.这书不是你的(。?!)2.豆腐一块两块,豆腐两块一块;同一个句子,语序不同,却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如:三碗豆腐,豆腐三碗。同一个句子,却有多种意思表达,如:船已行二日即到。
所以,咱学外语发懵,你让外国人来学汉语试试,可能比咱学外语懵得更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