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相
近日,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启动,济南铁路公安局一个仅招录1人的基层民警岗位,在报名首日便吸引了649人提交申请,竞争比高达649:1,瞬间成为舆论焦点。这一数字,如同一面放大镜,不仅映照出“公考热”的持续高温,更折射出一种值得警惕的社会现象:大规模、同质化的择业竞争,可能导致巨大的人才资源“内耗”。
这场“内耗”的核心,是人力资源与岗位需求的错配。该岗位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设计学等专业,与铁路公安的基层执法业务并无直接关联。大量艺术类等专业背景的考生涌入,并非全然出于对公安事业的向往,更多是在就业压力下,涌向这个为数不多的、“专业不限”的体制入口。当成百上千名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为同一个岗位投入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最终却仅有一人成功时,绝大多数人付出的努力,便构成了社会性的机会成本与资源空转。这既是个体才智的折损,也是整体教育投入的效益流失。
更深层的“内耗”,在于它对个体职业路径的窄化与社会就业生态的单一化冲击。“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态势,不断强化“体制内即最优解”的择业观念,无形中挤压了多元职业探索的可能性。许多年轻人将职业黄金期押注于胜算极低的考试,可能导致其专业能力的荒疏与职业热情的消磨。当富有创造力的头脑纷纷致力于在标准化考试中寻求安稳,我们失去的,或许是文化产业中一位有潜力的设计师,或是艺术领域一位未来的创作者。这种人才的单向流动若长期持续,将加剧人力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
事实上,国考岗位本就呈现“冷热不均”的图景。一边是数百人争夺一个热门职位,另一边是全国尚有数千个基层、艰苦岗位无人问津。这种反差恰恰说明,“公考热”本质是一种“结构性过热”。它反映的并非真实的就业市场全貌,而是优质岗位稀缺与青年择业观念趋同共同造成的“择业拥堵”。
破解择业“内耗”之困,需多方合力、系统疏导。对社会而言,应推动打破“唯编制论”的单一成功标准,倡导在各行各业实现价值的多元择业观。在政策层面,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更多有吸引力、有前景的就业岗位,从源头为公考洪流分流。而对每一位年轻人来说,或需多一些“冷思考”,主动关注那些与国家发展同频的新兴领域和“价值洼地”岗位,或许那里才有真正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天地。
国考本应是人才选拔的通道,而不应成为才智空耗的“角斗场”。警惕并化解这场择业“内耗”,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择业回归理性判断,让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不仅是纾解“公考热”的关键,更是构建健康活力社会就业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